瀏覽分類:

密法修持的經驗

任何作者認為是分享密法修行的經驗的文章均歸納於此

2024年4月4日星期4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是供佛的花束
悼念昨天4月3日花蓮大地震的死傷生命…
這篇文章不是在凌晨4點44分44秒寫完或貼上…
****************

年初有人問我,今年是不是不吉祥啊?

為什麼?

今年的某一天有14個4。

就是今天,2024年4月4日星期4。

20是五個4,24是六個4,4月4日星期四是三個4,加起來是14個4。

原來如此。

其實,那是紀年法的問題,不用擔心;換一種紀年,幾乎全組數字都不一樣。何況,我們人類的壽命不長,頂多百年,看不到千年、萬年這種長時間的光陰流逝。

太多理由,讓一個不吉祥的想法改成無關,甚至轉為吉祥。

每天都是吉祥的,出現吉祥的事情;每天可能是不吉祥的,出現不吉祥的事情。

吉祥或不吉祥都是一樣的一日。

都要經過這一日。

從這樣的角度,吉祥跟不吉祥是一樣,吉祥等於不吉祥,吉祥跟不吉祥沒什麼不同。

同樣的日子,同樣要過日子。

吉祥與不吉祥是一,不是二。

數字吉祥的日子,也是一天;數字不吉祥的日子,依然是一天。

活著就要過這一天,管它吉不吉祥。

大概說明至此,問話的人突然有感:「難道就是這樣,所以病中可以修行嗎?」

生病也是一天,沒生病依舊是一天。

這一天總是要過的,不論生病或不生病。

從這樣看來,生病就是不生病,生病跟不生病沒什麼不一樣。

難道這就是病瑜伽嗎?

是吧,病瑜伽是從這裡開始,也從這裡一直持續下去,直到不生病,或者,老、死,都是這樣。

同理,夢瑜伽亦是。

睡夢就是清醒,清醒就是睡夢,睡夢跟清醒沒什麼不同。

清醒的時候能自主控制,睡夢也可以。

生病的時候能自主控制,不生病也可以。

吉祥的時候能自主控制,不吉祥也可以。

不管什麼類型的瑜伽,起點是這裡,終點也是這裡。

起點就是終點,起點跟終點沒有不同。

這是瑜伽,因為瑜伽是ㄧ。

先做到一,再放下一。(任何瑜伽都是如此)

回歸本心。

(瑜伽經第一句話非常至高,非常棒,遠古時代大天第一次傳授眾仙人瑜伽時,講了這句,就停下不講了)

(要點在此,貫徹始終,就能成就)

基本功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就是CERN(https://home.cern/)門口的那尊「Naṭarāja」,科學家跳舞的影片,可以上網路YouTube搜尋,聽說有幾個版本。
*****************

在真佛傳承的外法階段,正行都叫做入三摩地。

金剛心菩薩法主要是讓初學者,學習怎麼迎請對面出現的金剛心菩薩,然後移駕到自己頭頂,轉向與自己都面朝前方,然後縮小從頂上梵穴降下到心輪,然後坐在心輪中。就這樣觀察著,不分辨坐著的是誰,一直到自然而然地結束觀察。當然,也可以讓心輪上的金剛心菩薩放大,與自己合一,嚴絲合縫,一切都密合如一,就像是一個人,同時也不分辨是誰,此刻坐著的是金剛心還是誰。

這是最基本的功夫,這麼多年來,我都是這樣分享的。

當年根本上師就是這樣教我。

等到了上師相應法,本尊法,這個基本功夫一樣,而且更加有效。

這是上坐階段,人生的一個段落。一般無修行的人,很難有此上坐階段,頂多就是靜下來而已。

這裡所提到的上坐階段,是修行,是禪修,是三摩地。

先從坐著的三摩地開始練習,從閉眼坐著,再試著睜開眼睛坐著,這時候的三摩地還在否?當年根本上師就是這樣問我的。

閉眼睜眼坐著都三摩地,才能試著活動手腳,然後起身,這時三摩地仍在否?

坐著三摩地,行走三摩地,吃飯喝水三摩地,大號小號三摩地,自然也能生病三摩地、復健三摩地。

所有一切都是從一開始的上坐閉眼,依照傳承法本,一個步驟、一個步驟開始,從前行、加行開始,都不會分心走神,再來專注在正行,可以持續很久,不會分心走神。

如果會分心走神?那就拉回注意力到原本在做的步驟就可以了。(明天又是打針治療日,針刺進來,也是可以專心專注在刺進來那一刻,什麼都可以用來訓練專心專注)

因為分心走神本來就是正常人大腦會做的事情,你不想大腦分心走神,大腦就是會這樣,沒辦法的,一定會放電的,這不受控制的。

所以,我們的修行訓練,說是為了三摩地,白話講,就是怎麼不要那麼容易被大腦帶偏了,這就是要學習的。

重新學習怎麼專心專注,特別在現代工商業社會中,一切強調快速,能夠同時分心做好幾件事情,這樣的人更需要學習專注專心(而且更難)。

人生還有第二個段落,就是離座,也就是日常生活中,在上學上班做家事的時候,依舊要保持這種金剛心、根本上師或本尊(看自己在外法哪個階段)坐在心輪中,或著放大合一,不去分別,不去分辨。

這個難度比較高,依舊是以前面所寫的「上坐階段」做為基石。

也就是說,「上坐階段」的體驗次數、時間越多越長,這個基本功越穩固。

但是,人生還有第三個段落,就是睡夢。睡覺的時候,就是人的潛在意識出現的時候,這時候的自己,往往是不能自主的,也就是術語的「顛倒」。坊間有不少關於如何「清醒夢」的書,有興趣可以自己參考,不過,仍然與遠古婆羅多、佛教密宗、真佛傳承的修法不一樣,不能自己延伸或解釋。該有的求法、供養、灌頂、口傳說法都是必須,想修的人必須自己拜師求法。

還記得當年在西城受訓,向根本上師求那洛六法的灌頂,也是經過這樣的過程,而且根本上師還會口頭考試,問了關鍵問題,答對之後,才叫侍者取灌頂器出來,還教怎麼做灌頂觀想,然後講述怎麼修持。

灌頂完成,並非結束,後面還有。

因為有夢瑜伽,需要清楚明確的夢中自主,並且在一週之內向根本上師報告,得到認可。

畢竟從遠古婆羅多就定調一件事:「瑜伽是一」,既然是一,如何其他?

如果在上述的三個人生階段(上坐、下坐、睡夢)都能自主,那麼就進入下一個進度,有機會開始打破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鏡。

我們看到或思想的這個世界,都是我們自己以為的。

這個世界,不是我們看到或思想的這個世界。

所以打破眼鏡,才看到這個世界。

這時候的這個世界,看上去並沒有不一樣,其實自己明白,這個世界已經不是這個世界,這時候才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。

看到的是本質,是一切事物的本質,或者是驅力。

為什麼如此,以及促成為什麼。

其實就是術語的「因」與「緣」。

最後仍然是看到基本的,也許是基本的現象,基本的力,基本的關係,或者,基本粒子。

也許,這就是CERN他們的科學家要在門口放一尊「Naṭarāja」,並且拍一個影片,學習「Naṭarāja Dance」,還跳起他們想像中的舞蹈。

回歸基本,才發現原來起點就是終點,或者,終點也是起點。

哪來的起點,哪來的終點呢?

沒有終點,沒有起點。

瑜伽是一,在無終無起,還有什麼?

瑜伽是一還是不得不出來的說法,一,基本多了。

回到本文開始的想法,基本功夫也就是最後的功夫,一路上都要用到的,打破有色眼鏡需要基本功夫,打破之後,看到真實也需要。

原來,從遠古婆羅多到佛教密宗,到真佛傳承,就一脈相承的把最基本、最真實的放在入口了。

基本,不起眼,也最容易被忽視…

(不管自己認為有沒有入口,有沒有起點或終點,都不重要了)

幼兒學步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許多宇宙照片看起來就像是人腦的神經網絡,奇妙啊
猶如回家一樣,又要去醫院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人類的感官感覺,一般人知道有五種,眼睛的視覺、耳朵的聽覺、鼻子的嗅覺、舌頭的味覺、皮膚的觸覺。

有人認為要加上超自然感覺,俗稱第六感,共有六種。

其實,在科學家的研究中,人類的感覺應該是三十二種,有興趣的人可自行搜尋研究。

有外感覺,也有內感覺,諸如心臟、肺臟、胃臟、血液、膀胱、直腸等體內。

舉例來說:

心臟有感覺?心律不整就知道了。

肺臟有感覺?呼吸的擴張收縮,沒有感覺嗎?

胃臟有感覺?肚子餓或吃太飽,還有消化的咕嚕聲。

膀胱有感覺?尿急。

直腸有感覺?生理的另一種急,例如拉肚子。

血液有感覺?血液血漿的滲透壓,白話講就是體內水分含量,口渴了。

其實內感覺不止這些,大腦也有感覺,最近再一次感覺到大腦的存在,就是暈眩。

那是一種連睡著都暈,天旋地轉,前後左右都不對了,完全沒有方向感,影響所及,冷汗、心跳加速、噁心、嘔吐等。

那麼,大腦怎麼會這樣?我問過治療的醫生,他也說不上來。

目前人類對大腦的了解,說不定比對星空的了解還少。

就像幻覺,有人眼睛會看到奇怪的物體,有人眼睛會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,不論真假也不論真心還是欺騙,大腦,又是大腦。

科學家一直在研究,為什麼有幻視、幻聽這種事,還有人可以產生不同人格,甚至妄想蟲蟲症、思覺失調症等,原因究竟是什麼?

還有,新冠病毒疫情三年,很多人感染後,失去味覺、嗅覺,還有人康復後,味覺嗅覺依舊沒恢復,更有人嘴巴呼吸只有怪味意味,這又是為什麼?

目前,還在研究中。

反正,我問過專業醫生,他們說法大概都跟大腦脫離不了關係。

這幾年出了幾本書,像「我發瘋的那段日子」、「核心崩解」等,當事人把自己大腦當機自毀的經驗寫出來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閱讀。

人的大腦出了問題,就非常麻煩。幸好,當年開始修行時,師尊教我關於心輪的修行;而後,甲狀腺癌切除,開始影響大腦前,又學會頂輪的修行。

以上種種,加上自己的病史(甲狀腺影響腦下垂體,再影響大腦),更覺得頂輪的修行,非常重要。

頂輪之前,心輪要修好;心輪之前,中脈要修好;中脈之前,Kundalini要修好;Kundalini之前,寶瓶氣要修好;寶瓶氣之前,呼吸要修好。

呼吸的修法就很多了,最基礎,還是觀呼吸。

觀這個字也有感覺的意思,感覺呼吸。有幾種訓練方式,包括「感覺自己在呼吸」,「感覺一呼一吸與之間」,「感覺呼吸與全身產生聯繫(聯覺)」,「感覺呼吸的氣充滿全身」,「感覺白氣吸進來、黑氣呼出去」,「感覺黑氣吸進來、白氣呼出去」(最後這項不建議,需有必要條件)。

觀呼吸還沒修好,寶瓶氣以後的都先不要。

其中道理,根本上師講解與著述太多,此不贅言。

比較晚期出現的現代佛教密宗是這樣的規矩,與古代婆羅多密宗差不多。

現代的印度八支瑜珈,不論哪宗哪派,也是類似的情況。

按階梯、次第,一步步來,不急。

如同幼兒學走路,這一步穩固之後,才走下一步。

不追求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又是連續兩天去醫院,這就是人生
圖片來自網路,天文望遠鏡才看到的美麗的星空
*****************

曾有人問我,訓練呼吸這麼重要嗎?

像我病了這麼久,如果沒有訓練呼吸,可能早就死了。可能病死,也可能憂鬱致死。

不只是修呼吸帶來的喜悅,不祇有與三根本合一的喜悅。

瑜伽是一。

那是自然的。

好好呼吸,能讓人身心健康。

訓練呼吸,可以站立,可以坐椅,可以臥躺,可以行路。

在任何時刻,我們都在呼吸著,所以,理論上,我們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訓練呼吸。

理論是這樣,實際還需要一點努力,而且時間上有落差。

努力,開始的時候需要刻意去做。

落差,開始的時候做不到任何時刻的訓練。

初期需要端坐在蒲團上,姿勢上有所要求。

訓練的時間久了,自然可以不刻意,專業名詞是「無造作」。

同樣,氣、脈、kundalini通暢,中脈已通,梵穴已開,熟知並深入各種心印與身印,恆在三摩地中,這樣的修者做得到任何時刻的修煉。

如果是這樣的修者,肯定不會追求世俗。

歷史上孔子對顏回的看法,應是華人比較熟悉的評論,正好解釋不會追求世俗的狀態:「一簞食、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

而且,這樣的修者肯定守誓(Samaya)。

這部分複雜了些,就不解釋。

不過,「一簞食、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這句話是講「窮」,「達」呢?

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是說明讀書人的志向,修者類似但不一樣。

這裡的「窮」不只是「窮困」,「達」更不是富有。這裡的「窮」指不得志,遇上人生的逆境;而 「達」,則是得意,或處於順境。

以現代的話來說,路走不通就先顧好自已,路走得通也可以幫助他人。

放在修行上,談不上先顧好自己再來幫助他人,畢竟菩薩道是「從此沒有自己,只有眾生」,這是根本上師每次傳授在家菩薩戒都會說的話。

一句簡單的話語,就涵蓋了「菩薩在做什麼」。

路通不通,根本不重要。

修者的生活,就是不去謀求自己,與世俗人士剛好相反。

世俗人士就是為了自己,為了親人,甚至為了後代子孫。

賺錢也好,權勢也罷,還不就是為了家庭與家族的繁榮昌盛嗎?

想盡辦法聚攏財貨,竭盡能力掌握大權,多少人夢想「醉臥美人膝,醒掌天下權」,還是兩個字。

「名利而已」,這是古代大德看著江中過盡千帆,所得到的註解。

修者明白了「此非所欲」,這就是世俗,自己不追求,別人去追求,也不會奇怪。

自修自得而已。

換另一句,自作自受而已。

這兩句不是一樣的嗎?

為了錢,為了地位、權勢,強求不是自己的,殫精竭慮幾十年,肉身終歸消亡。

不追求才不會痛苦,痛苦來自煩惱,古代婆羅多瑜伽修者也好,現代佛教顯密修者也罷,都是學習如何擺脫煩惱習氣的牽絆,讓自己從此得真正的自在。

觀察了許多世俗現象,就是這樣,不意外,但也不追求。

還記得師尊當年指導我,「當你沒有想從別人口袋中得到什麼,問事就會準」,同樣的,「當你沒有想從世俗得到什麼,修行才有進步」。

師說,緣來不拒,緣去不留。

這就是一個道理,不追求而已。

我,全職修行,沒有後代子孫,更好,無需追求,也無需求可追求。

成佛或佛果,不追求。

看熱鬧還是門道,呵呵…

不思蜀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廣袤無邊的星空,人類只能透過科技去「見」…
眩暈還在,恢復不少,還沒辦法瀏覽電腦
*******************

最近一兩個月,打了很多針,有血管,有皮下肌肉。(還抽好幾管靜脈血)

面對病痛,我不是硬扛過去,也沒有就此低頭敗退。病痛來了,我是這樣過;病痛去了,我還是這樣過。

病瑜珈,根據上一篇「第一步」的內容,就是我與病合一。

類似的還有「夢瑜珈」,我與夢合一,醒也是夢,夢也是醒,沒分別。

口訣就是這麼簡單直接。

我不是石頭,會痛的時候就是痛,會暈眩就是會,治療的時候,也不需要逞強,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很勇敢,模仿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療毒那樣。

不需要,不必裝,有什麼就什麼,是什麼就什麼。

痛就是痛,暈就是暈。

正常,自然,不會被病痛給牽著走,不會被病痛給左右,也不會被動搖。

以前很多人因病來問事,我以自己做例子,我已經病了那麼久,從來沒有放棄過。也就是說,每天修法修禪定,從來沒少過。只有像是呼吸心跳那樣,沒有少點痛就多修,多點痛就少修。

有人問我,你會「唉唉叫」嗎?

會啊,自然而然就好。

我不會因為旁人說你是男生應該勇敢一些,然後我就強裝勇敢。

不會的,因為該怎麼樣就怎麼樣。

假若會痛或很痛,必然有所表達,不痛也不會假裝。

真實也是修行。

合一之道,在於真實。

虛榮是多餘的。

人間太多虛榮了。

自己修法合一時,有沒有「意在容顏」?把兩張臉變成一張臉,而且每個細節都是活生生的。

然後,有沒有「脈與脈合」?兩道中脈在重合的時候,是有特殊覺受的,而且可以領受極大的加持。

自己有嗎?有就有,沒有就沒有。

除了觀想,還有口訣,甚至還有身印體位。

這樣的修行會佔用很多時間精神,所以世俗的追求必須捨棄,因為沒那麼多時間去追逐世俗。

然後,這樣的修行會帶來許多快樂,還會發現,專一的修行本身就是極大的喜樂。

開始,修行之樂大過禪定之樂;慢慢的,修行之樂幾乎是禪定之樂;接著,沒有分別,甚至沒有禪定,沒有修行。

從一日一修,變成一日24時都沒有離開修行的一日一修。

專一有悅樂,遠離世俗(離戲)一樣有喜悅。

等見到了大道,那更是平靜無波的大樂。

套句古人說的:「此間樂,不思蜀。」

人間天堂的天府之國都不及於此啊!

第一步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最近治療的副作用很多,嚴重眩暈,睡覺都暈,導致遲遲無法看電腦貼文,請大家見諒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
還記得多年以前,在古代婆羅多密宗裡,有人跟許多苦行僧講述瑜珈之道,眾人紛紛提出自己見解,這個人微笑聽完,只有比了「一」手勢,然後就讓眾苦行者自參自學。

他的跟隨者一直到現代,傳承從未斷過,只是以深山老林為據點,少為外知。

他還建立了鐵律,務必保留原初教導,直到很久以後的「Mitraya」降世,那時候才能出世襄助。

這就是「瑜珈是一」的開端。

他們修煉前後,一定頂禮大天。

不管後世對於瑜珈的見解有千百萬種,這一句就是總持一切的核心。

到了現代印度或佛教密宗,「瑜珈是一」這句話仍然至關重要。

這個「一」可以是結合,可以是合而為一,可以是個體身心靈的結合,可以是梵我合一,可以是自心與虛空本源的合一。

從還有我、還有虛空開始,藉著很多方法,包括入我、我入、數息、金剛誦,包括各種觀想冥想,所有的道途都會通往虛空本源,最後合而為一。

合而為一的時候,我是誰?誰是我?未曾合一我是誰?合一之後誰是我?

這是當年師尊傳法時要我想的問題。

而且,這個一,仍然要捨棄。

就像捨棄世俗一樣。

當然,一開始的時候,透過呼吸的訓練,穩定氣息的波動,或者,穩定心念的波動,修者將發現,氣息穩定會帶來心念穩定,心念穩定會帶來氣息穩定。

追求一個目的即可。

這個目的達到之後,自然會注意到,自己的心念與氣息是一,這兩個是一樣的。

所以,從古代婆羅多到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都會教導呼吸法,只要能控制呼吸,觀察自己呼吸的情況,可以安定心念。

如果想控制呼吸,專注、專一、專心,都是必要的。

先做到心靈集中,以這個集中的對象幫助自己擺脫大腦的種種思想,這種擺脫就是不再受控制,任何的情緒感覺還是在,不再控制自己。

這還是第一步而已。

這一步,現代環境下越來越難達成。

浪漫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據說出自NASA。浪漫的星空,彷彿人臉…
****************

我們真佛密法在外法階段,有一之一的金剛心菩薩法、一之二的上師相應法、一之三的本尊法。

在以前舊版的法本中,一之一金剛心菩薩法的正行「入三摩地」,就是一個「入我觀」。

在一之二的上師相應法中,正行「入三摩地」有「入我觀」、「我入觀」、「九節佛風」、「數息觀」。

一之三的本尊法,也是這樣。

不知道有沒有看出什麼門道呢?

現在新版的法本把所有的放在一起,可能是因應很多人想從一開始就從這四種觀想中,嘗試修著自己喜歡的、有緣的,也就是偏好的觀想法。

就像以前舊版的法本,外法三個階段的正行有這樣的差異,而且第一個要修的,就是「入我觀」,這裡面一定有往昔師尊的用意,宗委會才會如此制定。

爾後,因緣變化,新版法本才不做如此安排。

那麼我們一般行者就順其自然吧!修舊版比較適應,自修就修舊版,喜歡像新版那樣,從一之一就可以多方選擇,那也可試試看。

不過,我當年被師尊救回來後,就是按照更舊的版本去修,那個版本是我剛皈依1994年,由前市議員蔡旺詮師兄帶我,到台灣雷藏寺請回來的。

我就照手上有的版本去修。

只是在這個過程中,加上了師尊的教導。

那段歲月印象深刻,因為外法變化無窮,不是一本法本所能涵蓋。

就好像上師相應法不只是上師相應法,從出家前到現在,即使是去年六月媽媽過世,超度所修之法,都是上師相應法。

而且都有奇效。

我修的外法或持誦的經咒,至少八成都是閉眼不動,外人看來就像是枯坐,然後在心輪(一開始是意念中、腦海中)去觀修每一尊需要修持的佛菩薩,包括金剛心菩薩、根本上師、阿彌陀佛、蓮花童子,甚至咕嚕咕咧佛母、喜金剛、忿怒蓮師等,只要是有具體形象,大多數都是如此。

收起五官對外的感知,集中心力在自己的心輪(一開始是意念,再來是腦海,最後是心輪)。

心輪能修,對以後開心輪有益處。

能開心輪,也能開其他各輪。

九節佛風也修,進入身內的氣息,越細越好,越慢越好,越悠越好,越長越好(悠,即是柔)。

特別是從生法宮向下、向上,一直到頂,不衝,再向下。這一段,又與開中脈、開頂有關。

反正,我們真佛密法的外法階段,沒有多餘的閒功夫,做好,對未來內法以上的密法修持,都是基本功夫,都是地基。

可能很枯燥乏味,但是沒辦法。

如果在這個有形有相的階段,都沒辦法專一,甚至遠離一切無關修行解脫的戲論,以後困難重重。

回到運用心輪禪修,我覺得只要是出世間法,就像金剛心菩薩、上師相應法、本尊法,應該都可以這樣做。

至於世間法,我比較持保留態度。因為,解脫才是目的。

當然也有例外,就是已經到了一味,什麼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一樣,而且真的做得到一樣,甚至從一樣中做得到隨緣自然,沒有任何思考與勉強(就是造作),世間法也是出世間法,甚至,自己就是眾生,眾生就是自己,那時候什麼吸黑吐白,都是一樣。

一呼一吸都在利益眾生。

甚至已經不分什麼一呼一吸這句了。

當年師尊曾在背我回來人間時,交代三件事情。等到我2007年(好像是十月)第一次在台中金極雷藏寺的謝師宴上,在師尊與眾人面前坦言我自殺被師尊背回之事,師尊最後交代三件事情,與自殺當夜幾乎一樣,第三件事情就是「時刻不忘利益眾生」。

很多年後才明白,沒有一呼一吸這種事,沒有心跳不跳的事情,沒有健康疾病的時候。

都在為眾生祈禱,都為世界迴向,自己不見了。

或許,這就是修行者的浪漫吧!

人如果沒有夢想,跟鹹魚有什麼不一樣。

夢想著所有眾生都能解脫,夢想著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,這就是修行道持續走,自然會浮現的浪漫吧!

最近幾天的治療,常常出現腹瀉的副作用,所以我就在禪修中,自然想起了修行人的浪漫了。

每思及此,這世上最浪漫的人,非師尊莫屬了吧!

從未少過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上圖是新版法本在正行中對數息觀的描述,所以,觀察自己的呼吸,本來就是真佛密法中的一環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幾天因為治療,可能引發心臟不適,我還是持續修禪定。

突然想起,從2007年5月20日晚上自殺、隔天5月21日清晨被師尊從地獄門口背回來,一個月後的六月底,在師尊年輕畫像「玄鶴道長」前發願跟隨他修行,一直到現在,即將十六年了。

這段歲月中,自己歷經很多,從企管博士、大學教授,變成現在的出家人,大願學會從無到有,從付租金到付貸款,哪怕重病麻醉開刀,或者副作用後遺症養病,對於修行就是從未少過。

可能受到健康影響,我們密宗三種修行法門之一的火供少了一點。但是,持咒沒少,禪定更是日夜不懈。

因為禪定是解脫法門,任何凡夫想成就菩薩與佛果,這條路都是必經的。

沒有不用修禪定的道路,只不過,禪定並不侷限在「坐禪」。

任何時間,不拘地點,也不區別形式,吃喝拉撒、行住坐臥,都是禪定,都可以修禪定。

就像有人問我,怎麼修法才會相應?我一直都是這樣說:「禪定」。

寫出來的內容亦是,從最早天空部落格「持靜者」開始,到現在這裡,都是一樣。

以外法來說,前行與後行都要做,只不過,金剛心菩薩、根本上師、八大本尊,哪一位不修禪定?法本正行都在強調禪定,入我觀、我入觀、九節佛風(也有人說九接佛風,都一樣)、數息觀是最基本;其他嗡字觀、阿字觀、吽字觀、月輪觀、寶瓶氣、拙火定、明點無漏等,甚至五色佛光法、安奉五佛五金剛等,哪一個不是禪定的門道?或者說,哪一個不需要修禪定?都要,而且後面只有更多,沒有更少。

甚至,在淨穢一味之後,還要在紅塵中禪修體會種種,沒有修的形式與本體,更沒有修的方法。

那麼,當年在修外法階段,我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,就是先把身心安頓,讓念頭先平靜下來(把心安靜下來),靜靜的坐著,調節呼吸。

直到身心都穩定了,才開始「在意念當中」去修「儀軌」。

換句話說,從外人來看,我是坐著不動的姿勢。其實,我的腦海中,就是從法本儀軌的第一句開始。先唸誦祈請蓮生活佛加持文、根本上師心咒七遍,然後開始清淨咒等步驟。

外表看似什麼都沒做,其實腦海中都做完持咒、手印、觀想等全部。

慢慢訓練後,直到一切都不會唸出聲音,儘量不動嘴,手印是觀想在腦海中(印在心裡)。

後來,師尊希望我一切都在心輪內完成,就不是在腦海的思維中修,而是在光明心中。

但是,開始的時候,我的確是從唸出聲音開始,後面才轉而在心中默念。

(這是自修。同修時還是要跟著大家一起唸出聲音,同修不一樣)

舉個例子,百字明咒就是在心輪中念誦的,根本上師心咒也是,阿彌陀佛心咒、喜金剛心咒、忿怒蓮師心咒等都是這樣,沒有出聲,純粹意念、心輪的持咒。但是,開始還是唸出來,直到自然而然的轉變。

(很多咒不能唸出來的,不過那是後面的事情)

所以有至少三個階段要訓練,唸出聲音、看得到手印,變成在腦海中唸,也在腦海中結印,再變成心輪中光明心。

(後面還有,這三階很重要)

咒,可以這樣修;儀軌,可以這樣修。

外法的一切都在安靜的狀態下,按部就班的念誦。日後,還會一開始就在三摩地中,在三摩地中念誦結印與觀想,修完一次外法。

就算在這過程中,忘掉了咒、儀軌,沒了修法的自己,進入濛濛渺渺,那很好啊,真的很好。

就這樣做,一直到自然想起或醒來,再從剛才忘掉的地方接著做。

如果真的想不起來,那就從頭開始。

如果從頭開始,又一次濛濛渺渺,很好,等到自然醒來再接續做。

如果第三次還是這樣,那更好,就這樣繼續。

暫時的目的是禪定。

第二個暫時的目的是般若,生起本有的智慧,最後要見證原來我也有佛性,不是經書上說,不是根本上師說,而是真的有。

之後該怎麼做,自然就知道,現在知道都是多餘。

這也就是當年曾經在「持靜者」網誌上提過,有時修一次法就很久很久的原因,因為不管一次兩次三次,都是念祈請蓮生活佛加持文就濛濛渺渺。

唯一需要注意的,就是要設定鬧鐘(聲音不能太大,足以提醒即可,以免驚嚇)。

因為,那時候的我還在當教授,有不少教學工作要完成,不能一修就是七八個小時以上。

在家居士還是不能造成別人問題,畢竟是大乘菩薩道…

(曾經修禪定修到忘了去上課,這樣不好)

(出家沙門也不可以,這是經驗談)

道在足下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剛打完蠟、做完保養的紅區,壇城佛像還沒搬回來、空空蕩蕩的紅區
******************

本文是今天同修「上師相應法」後,我分享給大家的經驗(加上昨天的「金剛心菩薩法」)。

密宗密法的精神,在於我們莫做凡夫想。

因此,用很多巧妙的方式,讓自己覺得不是那個為「謀生活一口飯吃」的人。

比如1之1的金剛心菩薩法,三摩地的時候,以「觀想止妄念」、「誦咒勿多話」、「端坐結印以達成安靜沉思」等方法,讓自己成為金剛心菩薩。

直白地看,純粹是以金剛心菩薩的形象,來止住人腦中、念頭裡的顛倒妄想。

修法這種事情,本來就不是平日上班上課的我們,必須做的事情,開始的時候肯定不夠熟練。

先藉著金剛心菩薩法,讓自己,對密法從陌生到熟悉,從少修到常修、天天修。

這是一個訓練的過程。

以前師父問我,當你和金剛心菩薩合一的時候,你還是你嗎?

外境對境出現,你還是金剛心嗎?

各種情緒出現,你的金剛心還在嗎?

我發現,就是以幻止妄,真正的金剛心在自己。

上師相應法也有這個「金剛心」的基礎,然後,加上「根本上師心」。

至於日後,還會加上「行者自己」,做到三心是一心,三心沒有分別。

「根本上師心」是一輩子都修不完的,「上師相應法」是一輩子都要修持的。

當自己以為懂了,其實還是不懂。

修行,某個程度上,與寫學位論文相似。

跟論文寫作一樣,只有發現自己的論文都是漏洞,怎麼補都補不完,還拼命的找文獻與實證資料,來修補漏洞,那時候就是接近畢業出師的程度了。

自己寫過碩士、博士的學位論文,在碩士的時候,這種到處都是漏洞的感覺,讓我很驚慌,害怕自己沒辦法畢業。

碩士指導教授讓我認識這種奇妙的感覺,到了博士學位論文,這種到處都是漏洞的感覺再次發生,加上兩位博士指導教授的提點,自己很快就擺脫恐懼,更專注的投入在論文中。

到那個地步,剩下就是指導教授判斷,什麼時候可以畢業、拿到學位。

類似的情況也在修行中出現,當自己在「上師相應法」中,越修越不懂,越不懂越修,而且從來沒有放棄,也不會放棄。

不只是上坐修法,平日都會不斷思量與觀修。

聽師父說什麼,看師父的動作,不要只有外表的師父,注意眼神與微言大意。

當有一天禪修著法,發現從師父的言教身教中,看到自己,看見眾生。

這時候道路就在足下。

(剩下就是密宗行者的根本上師會判斷)

讓大腦安靜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是供佛的花
******************

禪修的目的是有階段性的,有次第性的。

至少,一定要先得定。

就是大腦裡面,有如平靜的大海,任何一點念頭波浪起落,看得清清楚楚,不受牽引。

甚至,產生專注力,從中升起慈悲、智慧與願力,增長對於無我的認識。

這是最基本的目的。

後面還有,得慧,獲得與佛相同的般若,看見本來就在那的佛性。

這些就是看那看不到的事物,聽那聽不到的聲音,感覺那感覺不到的玄妙。

師尊在2007年把我從地獄門口救回來,教很多禪修法門,至今十五年訓練下來,數息觀、修安那般那念就是又棒又基礎,對未來密法修持有極大幫助的方法。

因為這是佛陀很早就傳授給弟子的法門,記錄在雜阿含經803、810。後來也看過「大安般守意經」(安世高譯)、修行道地經(竺法護譯)、增一阿含經「入出息念」主題等,數息觀真的是很早期的教法,更是容易入手,可以持續精進一輩子的練習。

在我生病那麼多年,疼痛最嚴重的時候,最常使用的就是修呼吸。

整套修煉過程,可以分成四段落,共計十六個動作。光是第一個段落的一開始,就很夠用了,真的熟練後,光是這個動作就足以進入「整個世界安靜了下來」。

第一個段落的一開始,就是「感受吸氣與呼氣,我知道自己在呼吸;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吸氣,從鼻孔進入身體;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呼氣,從身體裡面透出鼻孔。」

上述這句話只是提醒自己專注在呼吸,吸氣進入、呼氣出去,有吸氣就有呼氣,兩者本一體,這就是很重要的動作。

接下來有四個步驟:

一、開始吸氣長(比一開始的感受呼吸的吸氣要長一些,不用刻意拉長),然後,專注覺知自己的吸氣變長了。開始呼氣(也比一開始的感受呼氣要長一些),然後專注覺知自己的呼氣變長了。也就是說,我知道自己的吸氣變長了,之後,我也知道自己的呼氣變長了。

二、開始吸氣短(比一開始的感受呼吸的吸氣要短一些,不用刻意縮短),然後,專注覺知自己的吸氣變短了。開始呼氣(也比一開始的感受呼氣要短一些),然後專注覺知自己的呼氣變短了。也就是說,我知道自己的吸氣變短了,之後,我也知道自己的呼氣變短了。

剛才的「我知道自己的吸氣、呼氣變長或變短」,就是專注堅固的「知道」,注意力一直放在吸氣與呼氣,沒有分心過。

三、回到一開始的正常呼吸,不長不短。開始吸氣,我知道自己在吸氣,覺知到自己的吸氣與身體是一體的,注意力放在整個身體。開始呼氣,我知道自己在呼氣,覺知到自已的呼氣與身體是一體的,注意力放在整個身體。

在第三動作中,多做幾次後,會感受到一種微微的酥麻,一種雞皮疙瘩的感覺,體會此時的平靜祥和。

四、開始吸氣,在吸氣從鼻孔進入身體,我感覺到平靜祥和,我讓自己全身獲得平靜祥和。開始呼氣,從氣息呼出離開鼻孔,我也感覺到平靜祥和,讓自己全身也獲得平靜祥和。

透過上述的第一個段落的四個動作,讓自己學習讓身體獲得平靜祥和與輕安,統合自己的身心。

這也是對於自己的身心的療癒方式,藉著專注在呼吸,讓氣息照顧身體,這在未來密法修氣(九節佛風、寶瓶氣、拙火定)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石。

呼吸,是我們要覺知的對象,當我們的念頭(心)去注意到呼吸的情況,就會看到呼吸影響心,心也在影響呼吸。

呼吸是身體的一部分,是心的一部分。

這個第一段的四個訓練動作,就已經把心、呼吸、身體三者都統合在一起了。

最重要的,自己已經獲得了平靜與安詳。

(有人說,晚上睡前躺著修了呼吸,然後就睡著了。這樣也好,因為睡眠不好的人太多,能睡就能修復大腦與身體,睡眠本就是人體的自癒機制)

(但也不是每次都修去睡著,還是坐著修、站著修比較不會睡著)

(畢竟睡覺不是目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