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月:

5 月 2023

幼兒學步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許多宇宙照片看起來就像是人腦的神經網絡,奇妙啊
猶如回家一樣,又要去醫院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人類的感官感覺,一般人知道有五種,眼睛的視覺、耳朵的聽覺、鼻子的嗅覺、舌頭的味覺、皮膚的觸覺。

有人認為要加上超自然感覺,俗稱第六感,共有六種。

其實,在科學家的研究中,人類的感覺應該是三十二種,有興趣的人可自行搜尋研究。

有外感覺,也有內感覺,諸如心臟、肺臟、胃臟、血液、膀胱、直腸等體內。

舉例來說:

心臟有感覺?心律不整就知道了。

肺臟有感覺?呼吸的擴張收縮,沒有感覺嗎?

胃臟有感覺?肚子餓或吃太飽,還有消化的咕嚕聲。

膀胱有感覺?尿急。

直腸有感覺?生理的另一種急,例如拉肚子。

血液有感覺?血液血漿的滲透壓,白話講就是體內水分含量,口渴了。

其實內感覺不止這些,大腦也有感覺,最近再一次感覺到大腦的存在,就是暈眩。

那是一種連睡著都暈,天旋地轉,前後左右都不對了,完全沒有方向感,影響所及,冷汗、心跳加速、噁心、嘔吐等。

那麼,大腦怎麼會這樣?我問過治療的醫生,他也說不上來。

目前人類對大腦的了解,說不定比對星空的了解還少。

就像幻覺,有人眼睛會看到奇怪的物體,有人眼睛會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,不論真假也不論真心還是欺騙,大腦,又是大腦。

科學家一直在研究,為什麼有幻視、幻聽這種事,還有人可以產生不同人格,甚至妄想蟲蟲症、思覺失調症等,原因究竟是什麼?

還有,新冠病毒疫情三年,很多人感染後,失去味覺、嗅覺,還有人康復後,味覺嗅覺依舊沒恢復,更有人嘴巴呼吸只有怪味意味,這又是為什麼?

目前,還在研究中。

反正,我問過專業醫生,他們說法大概都跟大腦脫離不了關係。

這幾年出了幾本書,像「我發瘋的那段日子」、「核心崩解」等,當事人把自己大腦當機自毀的經驗寫出來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閱讀。

人的大腦出了問題,就非常麻煩。幸好,當年開始修行時,師尊教我關於心輪的修行;而後,甲狀腺癌切除,開始影響大腦前,又學會頂輪的修行。

以上種種,加上自己的病史(甲狀腺影響腦下垂體,再影響大腦),更覺得頂輪的修行,非常重要。

頂輪之前,心輪要修好;心輪之前,中脈要修好;中脈之前,Kundalini要修好;Kundalini之前,寶瓶氣要修好;寶瓶氣之前,呼吸要修好。

呼吸的修法就很多了,最基礎,還是觀呼吸。

觀這個字也有感覺的意思,感覺呼吸。有幾種訓練方式,包括「感覺自己在呼吸」,「感覺一呼一吸與之間」,「感覺呼吸與全身產生聯繫(聯覺)」,「感覺呼吸的氣充滿全身」,「感覺白氣吸進來、黑氣呼出去」,「感覺黑氣吸進來、白氣呼出去」(最後這項不建議,需有必要條件)。

觀呼吸還沒修好,寶瓶氣以後的都先不要。

其中道理,根本上師講解與著述太多,此不贅言。

比較晚期出現的現代佛教密宗是這樣的規矩,與古代婆羅多密宗差不多。

現代的印度八支瑜珈,不論哪宗哪派,也是類似的情況。

按階梯、次第,一步步來,不急。

如同幼兒學走路,這一步穩固之後,才走下一步。

不追求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又是連續兩天去醫院,這就是人生
圖片來自網路,天文望遠鏡才看到的美麗的星空
*****************

曾有人問我,訓練呼吸這麼重要嗎?

像我病了這麼久,如果沒有訓練呼吸,可能早就死了。可能病死,也可能憂鬱致死。

不只是修呼吸帶來的喜悅,不祇有與三根本合一的喜悅。

瑜伽是一。

那是自然的。

好好呼吸,能讓人身心健康。

訓練呼吸,可以站立,可以坐椅,可以臥躺,可以行路。

在任何時刻,我們都在呼吸著,所以,理論上,我們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訓練呼吸。

理論是這樣,實際還需要一點努力,而且時間上有落差。

努力,開始的時候需要刻意去做。

落差,開始的時候做不到任何時刻的訓練。

初期需要端坐在蒲團上,姿勢上有所要求。

訓練的時間久了,自然可以不刻意,專業名詞是「無造作」。

同樣,氣、脈、kundalini通暢,中脈已通,梵穴已開,熟知並深入各種心印與身印,恆在三摩地中,這樣的修者做得到任何時刻的修煉。

如果是這樣的修者,肯定不會追求世俗。

歷史上孔子對顏回的看法,應是華人比較熟悉的評論,正好解釋不會追求世俗的狀態:「一簞食、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

而且,這樣的修者肯定守誓(Samaya)。

這部分複雜了些,就不解釋。

不過,「一簞食、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這句話是講「窮」,「達」呢?

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是說明讀書人的志向,修者類似但不一樣。

這裡的「窮」不只是「窮困」,「達」更不是富有。這裡的「窮」指不得志,遇上人生的逆境;而 「達」,則是得意,或處於順境。

以現代的話來說,路走不通就先顧好自已,路走得通也可以幫助他人。

放在修行上,談不上先顧好自己再來幫助他人,畢竟菩薩道是「從此沒有自己,只有眾生」,這是根本上師每次傳授在家菩薩戒都會說的話。

一句簡單的話語,就涵蓋了「菩薩在做什麼」。

路通不通,根本不重要。

修者的生活,就是不去謀求自己,與世俗人士剛好相反。

世俗人士就是為了自己,為了親人,甚至為了後代子孫。

賺錢也好,權勢也罷,還不就是為了家庭與家族的繁榮昌盛嗎?

想盡辦法聚攏財貨,竭盡能力掌握大權,多少人夢想「醉臥美人膝,醒掌天下權」,還是兩個字。

「名利而已」,這是古代大德看著江中過盡千帆,所得到的註解。

修者明白了「此非所欲」,這就是世俗,自己不追求,別人去追求,也不會奇怪。

自修自得而已。

換另一句,自作自受而已。

這兩句不是一樣的嗎?

為了錢,為了地位、權勢,強求不是自己的,殫精竭慮幾十年,肉身終歸消亡。

不追求才不會痛苦,痛苦來自煩惱,古代婆羅多瑜伽修者也好,現代佛教顯密修者也罷,都是學習如何擺脫煩惱習氣的牽絆,讓自己從此得真正的自在。

觀察了許多世俗現象,就是這樣,不意外,但也不追求。

還記得師尊當年指導我,「當你沒有想從別人口袋中得到什麼,問事就會準」,同樣的,「當你沒有想從世俗得到什麼,修行才有進步」。

師說,緣來不拒,緣去不留。

這就是一個道理,不追求而已。

我,全職修行,沒有後代子孫,更好,無需追求,也無需求可追求。

成佛或佛果,不追求。

看熱鬧還是門道,呵呵…

不思蜀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廣袤無邊的星空,人類只能透過科技去「見」…
眩暈還在,恢復不少,還沒辦法瀏覽電腦
*******************

最近一兩個月,打了很多針,有血管,有皮下肌肉。(還抽好幾管靜脈血)

面對病痛,我不是硬扛過去,也沒有就此低頭敗退。病痛來了,我是這樣過;病痛去了,我還是這樣過。

病瑜珈,根據上一篇「第一步」的內容,就是我與病合一。

類似的還有「夢瑜珈」,我與夢合一,醒也是夢,夢也是醒,沒分別。

口訣就是這麼簡單直接。

我不是石頭,會痛的時候就是痛,會暈眩就是會,治療的時候,也不需要逞強,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很勇敢,模仿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療毒那樣。

不需要,不必裝,有什麼就什麼,是什麼就什麼。

痛就是痛,暈就是暈。

正常,自然,不會被病痛給牽著走,不會被病痛給左右,也不會被動搖。

以前很多人因病來問事,我以自己做例子,我已經病了那麼久,從來沒有放棄過。也就是說,每天修法修禪定,從來沒少過。只有像是呼吸心跳那樣,沒有少點痛就多修,多點痛就少修。

有人問我,你會「唉唉叫」嗎?

會啊,自然而然就好。

我不會因為旁人說你是男生應該勇敢一些,然後我就強裝勇敢。

不會的,因為該怎麼樣就怎麼樣。

假若會痛或很痛,必然有所表達,不痛也不會假裝。

真實也是修行。

合一之道,在於真實。

虛榮是多餘的。

人間太多虛榮了。

自己修法合一時,有沒有「意在容顏」?把兩張臉變成一張臉,而且每個細節都是活生生的。

然後,有沒有「脈與脈合」?兩道中脈在重合的時候,是有特殊覺受的,而且可以領受極大的加持。

自己有嗎?有就有,沒有就沒有。

除了觀想,還有口訣,甚至還有身印體位。

這樣的修行會佔用很多時間精神,所以世俗的追求必須捨棄,因為沒那麼多時間去追逐世俗。

然後,這樣的修行會帶來許多快樂,還會發現,專一的修行本身就是極大的喜樂。

開始,修行之樂大過禪定之樂;慢慢的,修行之樂幾乎是禪定之樂;接著,沒有分別,甚至沒有禪定,沒有修行。

從一日一修,變成一日24時都沒有離開修行的一日一修。

專一有悅樂,遠離世俗(離戲)一樣有喜悅。

等見到了大道,那更是平靜無波的大樂。

套句古人說的:「此間樂,不思蜀。」

人間天堂的天府之國都不及於此啊!

第一步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最近治療的副作用很多,嚴重眩暈,睡覺都暈,導致遲遲無法看電腦貼文,請大家見諒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
還記得多年以前,在古代婆羅多密宗裡,有人跟許多苦行僧講述瑜珈之道,眾人紛紛提出自己見解,這個人微笑聽完,只有比了「一」手勢,然後就讓眾苦行者自參自學。

他的跟隨者一直到現代,傳承從未斷過,只是以深山老林為據點,少為外知。

他還建立了鐵律,務必保留原初教導,直到很久以後的「Mitraya」降世,那時候才能出世襄助。

這就是「瑜珈是一」的開端。

他們修煉前後,一定頂禮大天。

不管後世對於瑜珈的見解有千百萬種,這一句就是總持一切的核心。

到了現代印度或佛教密宗,「瑜珈是一」這句話仍然至關重要。

這個「一」可以是結合,可以是合而為一,可以是個體身心靈的結合,可以是梵我合一,可以是自心與虛空本源的合一。

從還有我、還有虛空開始,藉著很多方法,包括入我、我入、數息、金剛誦,包括各種觀想冥想,所有的道途都會通往虛空本源,最後合而為一。

合而為一的時候,我是誰?誰是我?未曾合一我是誰?合一之後誰是我?

這是當年師尊傳法時要我想的問題。

而且,這個一,仍然要捨棄。

就像捨棄世俗一樣。

當然,一開始的時候,透過呼吸的訓練,穩定氣息的波動,或者,穩定心念的波動,修者將發現,氣息穩定會帶來心念穩定,心念穩定會帶來氣息穩定。

追求一個目的即可。

這個目的達到之後,自然會注意到,自己的心念與氣息是一,這兩個是一樣的。

所以,從古代婆羅多到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都會教導呼吸法,只要能控制呼吸,觀察自己呼吸的情況,可以安定心念。

如果想控制呼吸,專注、專一、專心,都是必要的。

先做到心靈集中,以這個集中的對象幫助自己擺脫大腦的種種思想,這種擺脫就是不再受控制,任何的情緒感覺還是在,不再控制自己。

這還是第一步而已。

這一步,現代環境下越來越難達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