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你的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照片是禪定的大天,禪定還是要自己修啊…
*********************

我們修「安那般那念」,或者,「看香頭」、「入我觀」、「我入觀」等入三摩地的方法,都是為了一個目的,三摩地。

三摩地是個奇妙的狀態,可以簡單區分成止、觀,也就是奢摩他、毘婆遮那。

中文的「止」、「觀」,當然不能百分百精確地等同於「奢摩他」、「毘婆遮那」,但也很接近了,不需從語言學、文字學上面計較,只需知道就是先能夠讓自己得到「定」,專注專一而不散亂,然後才能進一步得到「觀照」而產生的「正見」,也就是佛慧(般若)。

那些禪修的方法都是技法、技巧、功法,太多了,包括白骨觀都是。

只不過當年佛陀傳授白骨觀,有些弟子門徒比較執著,忘了「白骨觀」是方法道路,不是目的,容易產生厭世的想法。

這樣造成的危險與傷害,讓佛陀趕緊傳授「數息觀」(修安那般那念)的方法。

觀察自己的呼吸,總沒有什麼後患吧?

更何況,在那個時代,大家的共同背景就是婆羅門的修行法門,修氣、修呼吸,正是他們的日常,因此,佛陀讓弟子門徒嘗試修呼吸,並且從呼吸中產生與念住的連結,效果更好。

總沒人對於自己的呼吸有所執著吧?

可是白骨觀會這樣演變,還是有人努力去嘗試(例如我,師尊教過)。如果把過程當目的,誤以為白骨是終點,那就錯了,那是為了解除「執著此身與此生為實有」的方法之一(達成人無我)。

其實,「替代法」、「代受法」也可以解除「執著我」這回事,沒有非要修「白骨觀」不可的道理。

禪修法門那麼多,總有相互支援的修持方式,就像登山一樣,目的是山頂,不是某一條登山路。

而且,路上還有風景,有涼亭,有奇花異草,有帥哥美女。

那些是登山者的目的「山頂」嗎?

當然不是。

抵達山頂之前,總有些中途站可以參照吧?

最容易感覺到的,就是腦海中的各種雜訊逐漸減少。

接著,就是「世界突然安靜了下來」。

因為禪修者關閉了五官五感,自己的世界就剩下大腦,大腦裡面的念頭就像大海的波浪,突然安靜了,成為一片平靜的腦海。

這時候的念,其實很容易就凝聚,如同拿著放大鏡在太陽底下的「聚光」。

寫了這麼多字,這麼多篇,還不如實踐一次。

我的意思是,懂那麼多,看那麼多,何不去實際做看看呢?

常有人興高采烈地來說,今天又聽(看)哪位高僧大德的開示了,「他(她)講得很好,世界第一,口若懸河啊,天花亂墜啊」等等之類的。

是啊,他(她)講得再好,也是他(她)的語言(文字亦同)。

不是你的。

你去聽或看的目的是什麼?

達到你的目的嗎?只是增長見聞嗎?還是想從輪迴中解放呢?

你的實踐成果呢?

或是,只是聽看而已呢?

自己努力了多少呢?

不去做,知道再多,都不是你的啊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