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分類:

蓮耶上師的日常

任何以蓮耶上師為主角的文章均歸納於此

人生的五十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據說,這是從月球上拍到地球的照片,看得到人嗎?看不到,人,一粒沙都不到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
我知道媽媽的身後事,往生是其一,遺物是其二。

近期在老家整理,收拾方知,原來還有那麼多的事情…

過程中看到很多東西,每個家人都有,就連我寫第一份企劃案、第一本書、大學畢業專題、碩士論文、博士論文的草稿都在…

還看到八歲時往生的父親留給我的遺物,上面的字跡,瞬間,許多片段的記憶碎片,又從靈魂大海漂流出來…

當年,我高中五專聯考那時,教育部還沒有「廣設大專院校」,嘉義市有一個五專「嘉義師專」,巷子內有些鄰居跟我年紀相仿的孩子,為了穩定的工作(畢業後可當國小老師),選擇就讀師專。

當我要考大學聯考的那時,嘉義師專改制為「嘉義師院」(記憶中),那時候沒有「中正大學」。如果要讀大學,只能離鄉背井,民國七十九年,選擇了去台北念大學,從此離開了嘉義。

所以,念大學以前,我在嘉義市出生(聖馬爾定醫院),也在這裡長大(林森國小、北興國中、嘉中補校)。

什麼時候回來故鄉的呢?碩士畢業,考上中正大學企管所博士班的時候。

原本可以留在台北念博士班,或者,一年後可以再考一次台大商研所博士班。

最後,在文化大學商學院「謝安田院長」的建議下,回去嘉義。(許多人聽我說過,當年謝院長怎麼勸我,他在2021年過世,去年今年差不多在他過世當月、對年,都在夢中見到他,在我心中,他一直等同我碩士、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那樣尊崇)

念了一年中正博班後,我還是放棄了去台北的念頭,安心留在嘉義。

想不到,這一留下就是七年,直到博士班念完。

七年博士班生涯,結交了不少朋友,這次留在嘉義整理老家,休息時候,循著「鄧教授」的足跡,分別拜訪了這些朋友。

一段走了七年的路,一開始,我竟然都忘了。

依照導航走,發現這是繞遠路,改從小路走,印象非常薄弱,我還在老家到中正大學的路上迷路了。

幾次下來,才慢慢從記憶碎片中找到那個時代的足跡。

「原來,這裡就是九二一當晚那個倒塌的磚牆,這麼多年也重新蓋好了啊。」

類似的感慨,在這一路上總是這樣自言自語。

整理老家時,看到以前的「日本戰國群雄文庫」全套,裡面有「織田信長」十冊,想起了他喜歡的「敦盛」:

「人生五十年,與天地相比,不過渺小一物。看世事,夢幻似水。任人生一度,入滅隨即當前。」(此為網路翻譯)

整首歌謠很長,最有名就是這句「人生五十年」,整理的時候,略翻一下這套書,看到這句,頗多感觸。

人生五十年,就這樣了。

就算是人生百年,也是這樣了。

官方的五十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五十感懷吧…
據說,這張照片是從月球上拍攝地球的樣子!
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謝謝大家的生日祝福,感謝再感謝,迴向給各位,一切吉祥。

我已經十幾、二十年沒有過生日,沒有生日禮物。一般人會趁生日時機買禮物犒賞自己,我是修行人,身無長物,唯一犒賞自己的方式就是禪修,不間斷的禪修。

現在母親往生摩醯首羅天,心中的掛念放下了。這個身體是父母所賜,早年往生的父親,我幫不上忙,也到了兜率天去學習唯識;生身父母都有各自的緣分,回到以前出發的地方。

作為兒子,在母(父)難日這天,想為兩老做什麼,就去禪定吧!

結束的時候,合掌感謝他們兩位願意當我的父母,他們現在也無憾了。

前面提到許多人生日犒賞自己,我沒有蓄財,生病買藥治病幾乎都是大家的供養。如果沒有資糧買藥治病,就去禪定,至少禪定中沒有影響,不受病痛糾纏。

從一個年所得將近兩百萬台幣的大學教授、企管顧問、暢銷書作家,變成這樣,當年已經有心理準備,就算病痛纏身到了最後一刻,我修過師尊傳授的破瓦傳承,未來可以破瓦離開。

為了出家修行,我做了兩年多的準備,包括跟隨無家可歸者一段時間;有一餐、沒一餐的餓肚子,也體驗一陣子;沒有空間躺下,只能坐著禪修不倒單,也超過一個月。

我盡力去找各種古代印度沙門的記錄,在現代社會複製行為,看看自己在那樣惡劣的情況下,能不能活下去,並依舊專注於禪修。這些對於真正剃髮之後的生活,當然有些差異,還是讓自己變得準備更充分。

我名下所有的財產,就剩下八歲父親過世留給我的遺產,在嘉義的老家,過去是媽媽養老的地方,現在即將賣掉。最終,還是如同最初,出生什麼都沒有帶來,死亡也沒有帶走什麼。

清清白白的來,清清白白的走。

不管動產還是不動產,我都沒有。錢,更是眼前夠用而已。

現在吃飯很簡單,十個水餃就夠了,或者一碗麻醬麵,有時候一個排骨便當、雞腿便當就是很好的加菜,如果還能多一個蛋,那就非常感恩。

現在住在大願學會的宿舍,簡樸踏實的環境,可以讀書禪修,非常適合修行人的生活水準,沒什麼好要求的。

衣服就是穿過去十年大家供養的喇嘛裝,裡面的內襯破了,就一直等到真的在穿脫都破再買新的,破舊不堪使用的舊衣,還可以當抹布使用,多種用途,很好。

我沒有車,不論腳踏車、機車或汽車,都沒有這些動產,代步工具是大願學會的公務車,十年老車,依照規定,半年定期保養,確實很好的工具。

修行的生活沒有其他娛樂,就是讀書和禪修,越來越少上網,沒有安裝「第四台」可以看,電視是搭配保全系統,照顧大願學會最重要。

今天開始,在醫院、政府的記錄上,我正式跨過官方認定的50歲,所以被通知要做糞便潛血檢驗,這是國健署安排給50歲以上男性的大腸癌免費癌症篩檢。

不年輕也不老的自己,孑然一身,兩袖清風。

簡單。

謝謝大家。

祝福大家。

息念一體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是供佛的花
*******************

呼吸是本能,很容易忽略的本能。

吸氣進來,再呼氣出去。

兩個動作,構成「活著」的條件。

訓練吸氣與呼氣,統稱「數息」,除了計算(數)呼吸的次數、每次的長度,直接將注意力放在呼吸,也是數息。

最痛苦的病瑜伽中,什麼動作都做不了的時候,禪修對象除了光明,就剩下呼吸。

注意著正在吸氣,注意著正在呼氣。

注意著吸氣進來鼻子、氣管、肺部,注意著呼氣出去肺部、氣管、鼻子(細微至鼻孔亦可)。

注意著吸入這個氣息中的極小一絲氣息,從鼻孔、喉嚨、氣管、肺部,接著呼出這一絲極小氣息,從肺部、氣管、喉嚨、鼻孔,離去。

剛開始的速度,自然就好。

這樣注意著幾次之後,可以降低速度,讓氣息出入的速度越來越慢。

氣息越來越長。

氣息越來越細微。

氣息越來越穩定。

(禪定的細慢悠長)

不用去注意自己的腦袋在想什麼,產生念頭是正常的。

只要專心注意自己的呼吸。

先是刻意去注意呼吸,接著呼吸的帶動,注意力就與呼吸動作混為一體。

由「念」注意「息」,很自然的,「息」就回饋在「念」,以至於「息念一體」。

「念」是「心」,「息」是「氣」,專注在禪修呼吸,注意力跟呼吸同步協調,當然是「心氣不二」。

念頭是腦神經元不斷放電的結果,無法控制。

呼吸是自己可以調節的隨意動作,可以控制。

禪修呼吸的難度不高,本能作用,禪修的基本功夫,也是未來成就的墊腳石。

後續還可以訓練自己,觀察在呼與吸之間,自己的身心安頓情況。

氣走入身體內,有什麼樣的喜悅感受,又有什麼樣的平靜心理。

這些都是日後在基本的禪修呼吸之後,另外可以加上的練習。開始並不需要,熟練之後自然會知道。

禪修呼吸一樣可以減輕身體的病痛,慌亂的心理,也由禪修呼吸中,自然得到平靜。

覺知的注意力可以聚焦在呼吸。

然後,呼吸會影響覺知的注意力。

整修繼續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就等我感染發燒的狀況解除後,繼續整修…
*******************

這次大願學會一樓地板整修還在進行中,最主要的外部廠商工作已經完成。

現在是地板舖完,在使用之前,需要先打蠟保養。

同時,牆壁上有些該調整的,比如新增掛唐卡佛畫的畫軌,也在進行中。

一個已經使用超過十年的房子,好不容易整修一次,做得更細緻一些,讓這次的整修可以更耐用耐久。

最近停工,是有原因的。

原本就是按照進度去做,最近遇到我發燒,臨時先停。

我想專注地投入整修,三個多月前媽媽過世,我也只能先處理後事。

這次生病急不得,不管什麼感染,凡事小心一點,只能等我恢復後繼續。

現在的環境至少流行兩種主要的病毒,流感跟新冠,這兩種都有不同的譜系,分化出許多種類。

不確定哪裡有病毒,只要廠商進來,我們都要酒精消毒。

太多不確定的因素,我們人手不夠,務必小心。

前陣子廠商把畫軌裝好,牆上的唐卡佛畫,終於不用掛在便利掛鉤上。

再怎麼黏的便利掛鉤,時間過去,總會掉落,不小心砸壞,唐卡畫作很可惜,壇城佛像供具一樣可惜。

既然要掛畫軌,乾脆三層樓都釘上去,也是一種經驗。

接下來為了地板的打蠟保養,把A區跟B區互相搬動,跟打掉重鋪一樣,分區輪流進行。

不可能去外面租用倉庫,只要把壇城佛像供具搬離開,就有損壞的風險,這樣不好。

剩下的選項,只有在內部自己分區輪流施工。

還是步步為營的做,沒什麼好煩惱。

何況,現在台灣每天那麼多病人,就趁此趕緊整修,等疫情趨緩,自然可以開放禮佛同修。

任何意外的情況,也不需意外,這就是人生。

持續做下去,自然可成。

有人說,你的人生不就變得很無趣嗎?

這就是人生啊,生老病死,沒有人擁有永遠的生命,不是嗎?

我出家前已經過得很有味道了,現在這樣平淡,也是一種滋味。

任憑帝王將相,也是轉頭空啊!

續 進修的感慨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最美的凱拉許…
當年我從學校拿到博士學位證書,關在自己的車上,整整失控、嚎啕大哭了兩個小時以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看完前一篇屬於我的感慨,有沒有別人的感慨,可以參考呢?

還真有,最近書壇出了一本書,叫做「去你的博士學位」,作者就是遭遇許多大風大浪之後,選擇退出這個看不到終點的進修之路。

我買了,看完了,頗有觸動之處。

第一瞬間湧上的,就是失控大哭的那兩小時…

我不是說這本書的所有觀點完全正確,但是這本書的內容是我所知、所見、所聽聞的各種博士生求生記,最離奇痛苦的故事。

每個博士生不見得都遇到類似的情境,但或多或少可以從作者的經歷中,看到某一些與自己相仿的事蹟。

這本書的故事沒有教授和研究生誰對誰錯的問題,就是從博士生角度所感受到的種種往事的紀錄。

再次強調,沒有誰對誰錯,就是一種求學階段的情境。

作者願意分享,也是功德一件,可以讓有心從事相關學涯的人,預先模擬可能狀況。

每個博士生都有機會遇到其中某個或某些情境,想走此途,請務必注意心理準備。

這本書的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:
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36210?sloc=main

讀墨ReadMoo書店連結:

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247261000101

有實體書與電子書,大家各取所需。

教授有教授的想法,博士生有博士生的需求。兩者之間的權力不對稱,學生想得到學位,非得追著教授跑不可,而教授沒有義務一定要通過學位給學生。

從這樣的供給需求關係來看,雙方本來就是權利義務不對等。

想讓老師點頭簽字,姿態自然要放低一點。可以從指導教授身上學到的地方太多,學問只是其一,還有做人處事,以及其他。

何況學問千百萬種主題,到了博士階段,每一個議題都是「小題大作」,研究主題細分化的結果,往往指導教授只會其中一種主題,稍微差異一點,有的連papers都是不同的,也從來沒涉獵過。

博士生想做的主題,未必與指導教授相合。不相合,就比較棘手。

博士生才有這樣的師徒落差情況,碩士生不可能。

教授有自己升等的壓力,當然多很多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,學生不是教授的人生。

更何況,有的教授收博士生,希望博士生多多發表,教授可以掛名,以後從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、副教授升等正教授。

為什麼要這樣升等?最直接就是失業問題。許多學校有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的「七年條款」,七年一到,沒能升等,那就不續聘了。

副教授升等正教授,更是直接成為生涯頂峰,日後當院長、教務長、校長等,都有機會,還可以成為特聘或講座教授,那樣從教育部、國科會得到的資源更是不得了。

學生透過一篇篇的發表,組合成一本的有核心主題的學位論文,需要老師肯定具有學術水準,而在論文審定書上面簽字。

老師需要學生一天天的幫忙做事情,教學助理、研究助理、國科會計畫報帳等等,太多瑣事需要研究生來做。

有的工作可以領工讀金,有的純義務幫忙老師,有的更…

師生就是師徒,互動太多了,寫不完。

學生常抱怨老師不體諒,自己都在忙老師的事情,哪有時間做自己的研究?可是,這就是現實,沒什麼好抱怨的。

自己一定要想辦法抽出時間精力,去鑽研自己要做的研究主題。

大學生、碩士研究生都遇不到的事情,博士研究生不一樣。

不能把碩士研究生的經驗套用在博士研究生的生涯。

兩年是很短暫的,七年就多了很多變數。

許多變數在考慮唸博士班之前,應該就想清楚七八成了。(當年沒人告訴我,我也沒想清楚,就是不斷逼迫自己走這條路)

當然,現在有了這本「去你的博士學位」,想念博士的人更有依據,好好的看,這樣的經歷你能接受,恭喜你,已然接近百毒不侵,進入以後,不會因落差產生痛苦,也許,拿到學位指日可待。

其實進修學位這種事,最令人憂心的,是沒弄清楚,一頭熱、一窩蜂地闖入,別人念了,我也要念。

沒有經過詳盡的分析,其中的利弊得失,不管做什麼事情,都是危險的。

進修博士更是如此。

碩士頂多損失兩年。

博士啊,那可是人生最精華的七年…

甚至,重度憂鬱症、恐慌症的五年…

進修的感慨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供佛的花束…
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幾年常常有人來找我談進修的問題,精確點講,就是要不要念碩士、博士。

我能提供的,就是過去許多年的個人心得,一種分享,可聽可不聽,未必適合誰,就是自己的感慨而已。

扣除掉不同領域的差異,我比較關心的是,有沒有那麼愛讀書。

碩士不必多說,二到四年而已,人生一個停靠站,過客而已。

博士不一樣,少說五年,多則七年、十年,人生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投入在同一件事情上嗎?

不愛讀書,別說博士,碩士都可不必,除非,工作晉升絕對要這張文憑,被迫,不得不。

喜歡讀書之後,才是為什麼要讀學位?自己讀不行嗎?自己充實學問不行嗎?

很多人想到正式學習體制裡面,進行有系統的學習,實際情況其實未必。

在目前的正式教育體系中,還是有如一塊塊拼圖一樣的內容,如果是前後銜接的課程,還可窺見關聯。

如果不是前後銜接呢?依舊是片段。

當老師的人未必有精力去解釋跨主題的關聯,也未必有興趣去說。

甚至,不一定摸得透。

一門學問要精通,以至於觸類旁通,跨到別的主題學問,那都是需要無比巨大的投入。

老師投入了那麼多年,年過半百的人生閱歷經驗,說了半天,剛滿十八歲的孩子,少了什麼就是不會懂。

以前我的老師也是這樣告訴我,那不是天資問題,不是努力問題,人生就差很多歲月的沉澱了。

那是人生啊!

就像服務業領域,跟學生說了再多服務業的實際狀況,學期結束就忘了。

他們什麼時候會再想起來老師說的話?說不定一輩子都不會想起,可是,他們遇到了服務現場問題時,一定有所感觸。

只是這種感觸不一定來自老師,比較直接來自顧客與主管、同事的推動。

回到讀書這回事,本來就與求取學位是不一樣的,學問的增長也不一定需要學位。

喜歡讀書就去讀,在學校正式學習以外,自己仍然要努力找出讀書的方向,不能依賴學校或指導教授。

在這樣的基礎上,再來想想,要不要耗用五到十年去讀一個博士,然後,畢業後還不一定找得到大學助理教授的工作(也不一定找到助理研究員的職缺)。

多一個學位的頭銜「博士」,多一個可能是兼任「助理教授」的證書,但是,也很有可能一場空。

曾經有人統計過,2018年博士班的折損率大概是百分之21(不是精確數字),我自己當年經驗,開學第一個月從六個變成四個,等到我第七年畢業的時候,只有三個人。

我自己差點前功盡棄。

人生最青春飛揚的時間,都在皓首窮經。等到頭髮都白了,小孩莫名其妙地念高中、大學了,自己還不一定拿到博士學位。

把這些可能的挫敗都想清楚,把各種壓力都想妥當,考慮很多博士生在唸書過程罹患各種身心症、病變,種種別人發生過的事情。

如果都能接受,那就試試看。

還要時時刻刻保持彈性,可以隨時調整,而且就算半途放棄也不後悔。

確定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當主宰,一定要嘗試看看,那就去吧!

進修本來就是自己的事,一輩子的事。

讀書也是個人興趣嗜好,每天都要做的事。

這樣很好。

捶鍊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偶爾散個步也別有樂趣
********************

不是修行初始,就那麼專注在禪定。

什麼都不懂的時候,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。

人生太多分心的事情,在不是全職修行(出家)時,大學教授的日常已經非常單純,還是必然的、不能長時間的專注。

當日不知道後來之事,發生敗血症之類的病痛,出乎意料。

現在覺得,生病,真的是很棒的推因。

當年也是不得已。

淡然不是本來的樣子。

不得不專注在禪定,也是被疾病迫出來的。

從後面推著,又把兩旁都隔絕。

剩下前面,只能繼續下去。

別無選擇,亦無他途。

曾經就是那麼無奈。

直到成為新的習慣,養成慣性,每日不會懶惰不禪定。

不再有推著的原因、力量,也不見兩旁被迫之隔。

從自動自發,還可以進階,一種自然就行的事情,連自動自發都沒有。

三摩地不見了。

幾摩地都一樣。

沒有禪定的人,沒有禪定的對象,沒有禪定的功夫。

禪定這回事都沒了。

發高燒這樣被捶鍊著。

敗血症這樣被捶鍊著。

亂七八糟的全身性新陳代謝失調,一樣如此捶鍊。

不知道要敲打多久,就是沒有禪定的概念。

然後,也不會改變。 

只不過,開始的時候,誰也不願意這樣。

不得不為。

只好轉為道用,用在修行上,沒什麼跟修行無關。

一樣的三句話。

專門藉著生病來修行,也是一種幸福了。

不斷錘鍊,持續到最後了。

轉化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這就是人間道啊…
*******************

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

人人都希望一切如意,事事順利,萬一,就遇到這樣的「萬一」,怎麼辦?

人生什麼事都可能發生。就拿生病來說,誰喜歡生病啊?我跟大家一樣不喜歡,也不希望。

可是,病了,怎麼辦?

根本上師當年教我的時候說過,「轉為道用」。

他說,人生沒有什麼事跟修行無關。

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利用於修行。

古人修苦行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訓練自己在痛苦中,依舊堅持專注修行。

這是主動去做的。

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,這樣做可能有更多的顧慮,特別是法律問題。

所以主動的苦行不一定適合了,還是有被動的苦行。

生病,就是一種苦,被動的苦,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繼續修行,專注於「定」,不被痛苦所牽引,這是很好的訓練機會。

當年師尊問我,劇痛之時,汝之光明在否?那是在2010年九月19日凡那比颱風登陸花蓮,颱風中心穿過中央山脈,沿著高速公路底下的三爺宮溪,一直走到台南成大醫院。

外有大颱風,我在病房裡,忍受著蜂窩性組織炎、敗血症,緊急手術切除胸口「10*10*6公分」的一大塊腐肉,生命之火暗淡之際,在手術台上,師尊問我的問題。

這就是轉為道用的好時機啊!

我還記得當時開刀後,麻醉剛過,整個人迷迷糊糊。回到病房,師尊就說:「此時不轉,更待何時?」

他說專注專一在你的心輪,雖然這一刀下去,你心輪外皮肉的污血,整個噴上手術燈,壓力之大,必定劇痛,在這樣傷了氣脈心輪的時候,如果你不能忍著,拼命聚氣於此處,精神高度統一,你還有未來修氣修二灌三灌的成就機會。如果你畏懼疼痛,不肯承受這樣的苦,少修一些,那麼你的未來成就也就止於此了。

當時,我請蓮質法師將我從平臥扶起,改成半坐半臥姿式,她問我,要做什麼?我咬牙說兩個字:「修氣」。

她說,這樣不痛嗎?止痛藥對你已經沒什麼用處,你還要這樣虐待自己嗎?

這是難得的苦行機會啊,是一個可以把我的禪定功夫,訓練得更上一層樓的好機會。

不可放過。

我就在坐臥的姿勢,在病床上持續修氣,寶瓶氣入中脈,進入心輪。這一點事情,我就痛得滿頭大汗了。

法師哭了,希望我放棄,等傷口癒合在努力補回。我說,不行,師父交代這樣做,就是這樣做。

如果現在不趕緊通中脈,傷口好了,也已經破壞了,那時候可能都修不了了。

法師看著我痛苦地吸氣修氣,知道勸不了,就只能在旁守護。

那麼大的傷口,那麼重的傷勢,還是要修行。就算手術前麻醉了,我還是要修行,更何況師父來了,來到手術室上面,看著我微笑著…

既然不方便主動苦行,藉由生老病死等被動發生的事情,來訓練自己「被動的苦行」,也是一次很好的「轉為道用」的訓練。

現在發著高燒,還是要寫點什麼,「路上同行者,彼此互勉之。」

呼吸的「止」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是大願學會進門處蓮花童子的寵物:雪山獅子。
*******************

承上文「禪坐墊」。

一個人光是呼吸的訓練,就有很多可以說的。

這些都是當年被師尊磨出來的。

如果我是一把劍,那些指導就是磨刀石,打磨再打磨,不停的打磨。

沒什麼理由,只因為他是老師,是師父的責任。

至於學生學不學,或者學得好不好,要用多少時間才學會,那是學生的事。

「因為生死自己負責,輪迴自己負責。」

想「解脫生死、出離輪迴」,不管容易或不容易,都從第一步開始,從第一次訓練開始。

「怕,就應該拼命努力。只有不怕的,才隨隨便便、得過且過。」

呼吸,就是那個第一步。

呼吸中,可以感覺到存在身體,可以感覺到呼吸的氣息在鼻子、氣管、肺部飄動。

甚至,可以感覺到呼吸跟身體各部位的產生關聯,生起共鳴與律動。

這種專業術語很多,例如「氣入中脈」、「氣入臍輪」、「氣入心輪」等。

訓練久了,還可以呼吸的氣,進入腳指頭、腳跟,如果有傷口,氣進去傷口,可以好得更快,傷口變平整。

氣很有用,一切都從呼吸開始。

祖師說,一切功德來自寶瓶氣。

師父說,寶瓶氣的功德來自九節佛風。

師父又說,所以最初最初的那一步,就是呼吸。

呼吸練得好,才有後面的智慧火遍、明點搬移、心身無漏。

這樣又說太多了,先把呼吸的「止」做好,體會一下,自己在呼吸的情況。

藉由呼吸,讓自己忘了念頭,學習專注。

反正,有的是時間,可以慢慢訓練後面的呼吸的「觀」。

「大攤屍」的自救法也須這個只作為基礎。

沒有止,沒有觀。

禪坐墊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照片來自網路,一輪新月。
*******************

活著,都要也都會呼吸。

這是地球上的生命,共同的規則。

人體的地水火風,只有風可以控制。

風就是呼吸。

呼吸與念頭極高度相關,專業術語是「心氣不二」,也是息念一致。

訓練呼吸都是從鼻子,捨棄嘴巴。

剛開始訓練,數息,就是數著呼吸,吸氣從一到六(也有說七),呼氣亦同。

數息也有一種,就是注意著自己的呼吸。

我的確在呼吸。

這個能夠持續五到十分鐘,可以休息一下。

接著,讓自己呼吸的時間拉長,用比較漫長的吸氣、呼氣:知道自己的呼吸漫長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,休息一下。

繼續,變化呼吸速率,比剛才的漫長「更快」:知道自己的呼吸快了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,休息一下。這樣也過了三十分鐘。

繼續,變化呼吸速率,回到變得更漫長的這種速度,再一次知道:自己的呼吸變漫長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。

再來,正常呼吸速度,這時候,感覺一下,正在呼吸的自己:這個人跟呼吸是一體的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,還是正常速度,感覺一下:我正在感受著「呼吸的感覺」。

這樣都完成,算是初步。

還可以訓練注意呼吸變細、呼吸變輕,呼吸極細、極輕等。

每個段落的五到十分鐘,也只是大概,不需要定鬧鐘,不是上班開會做簡報,抓得很精準。

幾個步驟下來,也快要一個小時的訓練。

這是專注的訓練,可搭配看香頭(或佛像眉心輪一點)。

就是每天訓練,持之以恆,直到某天,忘了時間,忘了在呼吸的動作、感覺、速度,忘了呼吸。

就像「忘了」一文,什麼都忘了;也像「失憶」一文,一切都失憶了。

持續就有效果,這個效果會讓自己慢慢平靜安詳。

這樣做也是後面訓練的基石。

後面還有從呼吸引申的慈悲喜捨、無常無我、常樂我淨等。

要說,這樣是禪定,言之過早,可也是禪定訓練的禪坐墊。

這個禪坐墊很有意思。

從止到觀,從定到禪。

同時訓練。坐著、站著、躺著都可試試。

當年,根本上師是這樣教我開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