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分類:

蓮耶上師的日常

任何以蓮耶上師為主角的文章均歸納於此

續 進修的感慨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最美的凱拉許…
當年我從學校拿到博士學位證書,關在自己的車上,整整失控、嚎啕大哭了兩個小時以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看完前一篇屬於我的感慨,有沒有別人的感慨,可以參考呢?

還真有,最近書壇出了一本書,叫做「去你的博士學位」,作者就是遭遇許多大風大浪之後,選擇退出這個看不到終點的進修之路。

我買了,看完了,頗有觸動之處。

第一瞬間湧上的,就是失控大哭的那兩小時…

我不是說這本書的所有觀點完全正確,但是這本書的內容是我所知、所見、所聽聞的各種博士生求生記,最離奇痛苦的故事。

每個博士生不見得都遇到類似的情境,但或多或少可以從作者的經歷中,看到某一些與自己相仿的事蹟。

這本書的故事沒有教授和研究生誰對誰錯的問題,就是從博士生角度所感受到的種種往事的紀錄。

再次強調,沒有誰對誰錯,就是一種求學階段的情境。

作者願意分享,也是功德一件,可以讓有心從事相關學涯的人,預先模擬可能狀況。

每個博士生都有機會遇到其中某個或某些情境,想走此途,請務必注意心理準備。

這本書的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:
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36210?sloc=main

讀墨ReadMoo書店連結:

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247261000101

有實體書與電子書,大家各取所需。

教授有教授的想法,博士生有博士生的需求。兩者之間的權力不對稱,學生想得到學位,非得追著教授跑不可,而教授沒有義務一定要通過學位給學生。

從這樣的供給需求關係來看,雙方本來就是權利義務不對等。

想讓老師點頭簽字,姿態自然要放低一點。可以從指導教授身上學到的地方太多,學問只是其一,還有做人處事,以及其他。

何況學問千百萬種主題,到了博士階段,每一個議題都是「小題大作」,研究主題細分化的結果,往往指導教授只會其中一種主題,稍微差異一點,有的連papers都是不同的,也從來沒涉獵過。

博士生想做的主題,未必與指導教授相合。不相合,就比較棘手。

博士生才有這樣的師徒落差情況,碩士生不可能。

教授有自己升等的壓力,當然多很多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,學生不是教授的人生。

更何況,有的教授收博士生,希望博士生多多發表,教授可以掛名,以後從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、副教授升等正教授。

為什麼要這樣升等?最直接就是失業問題。許多學校有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的「七年條款」,七年一到,沒能升等,那就不續聘了。

副教授升等正教授,更是直接成為生涯頂峰,日後當院長、教務長、校長等,都有機會,還可以成為特聘或講座教授,那樣從教育部、國科會得到的資源更是不得了。

學生透過一篇篇的發表,組合成一本的有核心主題的學位論文,需要老師肯定具有學術水準,而在論文審定書上面簽字。

老師需要學生一天天的幫忙做事情,教學助理、研究助理、國科會計畫報帳等等,太多瑣事需要研究生來做。

有的工作可以領工讀金,有的純義務幫忙老師,有的更…

師生就是師徒,互動太多了,寫不完。

學生常抱怨老師不體諒,自己都在忙老師的事情,哪有時間做自己的研究?可是,這就是現實,沒什麼好抱怨的。

自己一定要想辦法抽出時間精力,去鑽研自己要做的研究主題。

大學生、碩士研究生都遇不到的事情,博士研究生不一樣。

不能把碩士研究生的經驗套用在博士研究生的生涯。

兩年是很短暫的,七年就多了很多變數。

許多變數在考慮唸博士班之前,應該就想清楚七八成了。(當年沒人告訴我,我也沒想清楚,就是不斷逼迫自己走這條路)

當然,現在有了這本「去你的博士學位」,想念博士的人更有依據,好好的看,這樣的經歷你能接受,恭喜你,已然接近百毒不侵,進入以後,不會因落差產生痛苦,也許,拿到學位指日可待。

其實進修學位這種事,最令人憂心的,是沒弄清楚,一頭熱、一窩蜂地闖入,別人念了,我也要念。

沒有經過詳盡的分析,其中的利弊得失,不管做什麼事情,都是危險的。

進修博士更是如此。

碩士頂多損失兩年。

博士啊,那可是人生最精華的七年…

甚至,重度憂鬱症、恐慌症的五年…

進修的感慨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供佛的花束…
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幾年常常有人來找我談進修的問題,精確點講,就是要不要念碩士、博士。

我能提供的,就是過去許多年的個人心得,一種分享,可聽可不聽,未必適合誰,就是自己的感慨而已。

扣除掉不同領域的差異,我比較關心的是,有沒有那麼愛讀書。

碩士不必多說,二到四年而已,人生一個停靠站,過客而已。

博士不一樣,少說五年,多則七年、十年,人生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投入在同一件事情上嗎?

不愛讀書,別說博士,碩士都可不必,除非,工作晉升絕對要這張文憑,被迫,不得不。

喜歡讀書之後,才是為什麼要讀學位?自己讀不行嗎?自己充實學問不行嗎?

很多人想到正式學習體制裡面,進行有系統的學習,實際情況其實未必。

在目前的正式教育體系中,還是有如一塊塊拼圖一樣的內容,如果是前後銜接的課程,還可窺見關聯。

如果不是前後銜接呢?依舊是片段。

當老師的人未必有精力去解釋跨主題的關聯,也未必有興趣去說。

甚至,不一定摸得透。

一門學問要精通,以至於觸類旁通,跨到別的主題學問,那都是需要無比巨大的投入。

老師投入了那麼多年,年過半百的人生閱歷經驗,說了半天,剛滿十八歲的孩子,少了什麼就是不會懂。

以前我的老師也是這樣告訴我,那不是天資問題,不是努力問題,人生就差很多歲月的沉澱了。

那是人生啊!

就像服務業領域,跟學生說了再多服務業的實際狀況,學期結束就忘了。

他們什麼時候會再想起來老師說的話?說不定一輩子都不會想起,可是,他們遇到了服務現場問題時,一定有所感觸。

只是這種感觸不一定來自老師,比較直接來自顧客與主管、同事的推動。

回到讀書這回事,本來就與求取學位是不一樣的,學問的增長也不一定需要學位。

喜歡讀書就去讀,在學校正式學習以外,自己仍然要努力找出讀書的方向,不能依賴學校或指導教授。

在這樣的基礎上,再來想想,要不要耗用五到十年去讀一個博士,然後,畢業後還不一定找得到大學助理教授的工作(也不一定找到助理研究員的職缺)。

多一個學位的頭銜「博士」,多一個可能是兼任「助理教授」的證書,但是,也很有可能一場空。

曾經有人統計過,2018年博士班的折損率大概是百分之21(不是精確數字),我自己當年經驗,開學第一個月從六個變成四個,等到我第七年畢業的時候,只有三個人。

我自己差點前功盡棄。

人生最青春飛揚的時間,都在皓首窮經。等到頭髮都白了,小孩莫名其妙地念高中、大學了,自己還不一定拿到博士學位。

把這些可能的挫敗都想清楚,把各種壓力都想妥當,考慮很多博士生在唸書過程罹患各種身心症、病變,種種別人發生過的事情。

如果都能接受,那就試試看。

還要時時刻刻保持彈性,可以隨時調整,而且就算半途放棄也不後悔。

確定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當主宰,一定要嘗試看看,那就去吧!

進修本來就是自己的事,一輩子的事。

讀書也是個人興趣嗜好,每天都要做的事。

這樣很好。

捶鍊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偶爾散個步也別有樂趣
********************

不是修行初始,就那麼專注在禪定。

什麼都不懂的時候,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。

人生太多分心的事情,在不是全職修行(出家)時,大學教授的日常已經非常單純,還是必然的、不能長時間的專注。

當日不知道後來之事,發生敗血症之類的病痛,出乎意料。

現在覺得,生病,真的是很棒的推因。

當年也是不得已。

淡然不是本來的樣子。

不得不專注在禪定,也是被疾病迫出來的。

從後面推著,又把兩旁都隔絕。

剩下前面,只能繼續下去。

別無選擇,亦無他途。

曾經就是那麼無奈。

直到成為新的習慣,養成慣性,每日不會懶惰不禪定。

不再有推著的原因、力量,也不見兩旁被迫之隔。

從自動自發,還可以進階,一種自然就行的事情,連自動自發都沒有。

三摩地不見了。

幾摩地都一樣。

沒有禪定的人,沒有禪定的對象,沒有禪定的功夫。

禪定這回事都沒了。

發高燒這樣被捶鍊著。

敗血症這樣被捶鍊著。

亂七八糟的全身性新陳代謝失調,一樣如此捶鍊。

不知道要敲打多久,就是沒有禪定的概念。

然後,也不會改變。 

只不過,開始的時候,誰也不願意這樣。

不得不為。

只好轉為道用,用在修行上,沒什麼跟修行無關。

一樣的三句話。

專門藉著生病來修行,也是一種幸福了。

不斷錘鍊,持續到最後了。

轉化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這就是人間道啊…
*******************

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

人人都希望一切如意,事事順利,萬一,就遇到這樣的「萬一」,怎麼辦?

人生什麼事都可能發生。就拿生病來說,誰喜歡生病啊?我跟大家一樣不喜歡,也不希望。

可是,病了,怎麼辦?

根本上師當年教我的時候說過,「轉為道用」。

他說,人生沒有什麼事跟修行無關。

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利用於修行。

古人修苦行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訓練自己在痛苦中,依舊堅持專注修行。

這是主動去做的。

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,這樣做可能有更多的顧慮,特別是法律問題。

所以主動的苦行不一定適合了,還是有被動的苦行。

生病,就是一種苦,被動的苦,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繼續修行,專注於「定」,不被痛苦所牽引,這是很好的訓練機會。

當年師尊問我,劇痛之時,汝之光明在否?那是在2010年九月19日凡那比颱風登陸花蓮,颱風中心穿過中央山脈,沿著高速公路底下的三爺宮溪,一直走到台南成大醫院。

外有大颱風,我在病房裡,忍受著蜂窩性組織炎、敗血症,緊急手術切除胸口「10*10*6公分」的一大塊腐肉,生命之火暗淡之際,在手術台上,師尊問我的問題。

這就是轉為道用的好時機啊!

我還記得當時開刀後,麻醉剛過,整個人迷迷糊糊。回到病房,師尊就說:「此時不轉,更待何時?」

他說專注專一在你的心輪,雖然這一刀下去,你心輪外皮肉的污血,整個噴上手術燈,壓力之大,必定劇痛,在這樣傷了氣脈心輪的時候,如果你不能忍著,拼命聚氣於此處,精神高度統一,你還有未來修氣修二灌三灌的成就機會。如果你畏懼疼痛,不肯承受這樣的苦,少修一些,那麼你的未來成就也就止於此了。

當時,我請蓮質法師將我從平臥扶起,改成半坐半臥姿式,她問我,要做什麼?我咬牙說兩個字:「修氣」。

她說,這樣不痛嗎?止痛藥對你已經沒什麼用處,你還要這樣虐待自己嗎?

這是難得的苦行機會啊,是一個可以把我的禪定功夫,訓練得更上一層樓的好機會。

不可放過。

我就在坐臥的姿勢,在病床上持續修氣,寶瓶氣入中脈,進入心輪。這一點事情,我就痛得滿頭大汗了。

法師哭了,希望我放棄,等傷口癒合在努力補回。我說,不行,師父交代這樣做,就是這樣做。

如果現在不趕緊通中脈,傷口好了,也已經破壞了,那時候可能都修不了了。

法師看著我痛苦地吸氣修氣,知道勸不了,就只能在旁守護。

那麼大的傷口,那麼重的傷勢,還是要修行。就算手術前麻醉了,我還是要修行,更何況師父來了,來到手術室上面,看著我微笑著…

既然不方便主動苦行,藉由生老病死等被動發生的事情,來訓練自己「被動的苦行」,也是一次很好的「轉為道用」的訓練。

現在發著高燒,還是要寫點什麼,「路上同行者,彼此互勉之。」

呼吸的「止」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是大願學會進門處蓮花童子的寵物:雪山獅子。
*******************

承上文「禪坐墊」。

一個人光是呼吸的訓練,就有很多可以說的。

這些都是當年被師尊磨出來的。

如果我是一把劍,那些指導就是磨刀石,打磨再打磨,不停的打磨。

沒什麼理由,只因為他是老師,是師父的責任。

至於學生學不學,或者學得好不好,要用多少時間才學會,那是學生的事。

「因為生死自己負責,輪迴自己負責。」

想「解脫生死、出離輪迴」,不管容易或不容易,都從第一步開始,從第一次訓練開始。

「怕,就應該拼命努力。只有不怕的,才隨隨便便、得過且過。」

呼吸,就是那個第一步。

呼吸中,可以感覺到存在身體,可以感覺到呼吸的氣息在鼻子、氣管、肺部飄動。

甚至,可以感覺到呼吸跟身體各部位的產生關聯,生起共鳴與律動。

這種專業術語很多,例如「氣入中脈」、「氣入臍輪」、「氣入心輪」等。

訓練久了,還可以呼吸的氣,進入腳指頭、腳跟,如果有傷口,氣進去傷口,可以好得更快,傷口變平整。

氣很有用,一切都從呼吸開始。

祖師說,一切功德來自寶瓶氣。

師父說,寶瓶氣的功德來自九節佛風。

師父又說,所以最初最初的那一步,就是呼吸。

呼吸練得好,才有後面的智慧火遍、明點搬移、心身無漏。

這樣又說太多了,先把呼吸的「止」做好,體會一下,自己在呼吸的情況。

藉由呼吸,讓自己忘了念頭,學習專注。

反正,有的是時間,可以慢慢訓練後面的呼吸的「觀」。

「大攤屍」的自救法也須這個只作為基礎。

沒有止,沒有觀。

禪坐墊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照片來自網路,一輪新月。
*******************

活著,都要也都會呼吸。

這是地球上的生命,共同的規則。

人體的地水火風,只有風可以控制。

風就是呼吸。

呼吸與念頭極高度相關,專業術語是「心氣不二」,也是息念一致。

訓練呼吸都是從鼻子,捨棄嘴巴。

剛開始訓練,數息,就是數著呼吸,吸氣從一到六(也有說七),呼氣亦同。

數息也有一種,就是注意著自己的呼吸。

我的確在呼吸。

這個能夠持續五到十分鐘,可以休息一下。

接著,讓自己呼吸的時間拉長,用比較漫長的吸氣、呼氣:知道自己的呼吸漫長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,休息一下。

繼續,變化呼吸速率,比剛才的漫長「更快」:知道自己的呼吸快了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,休息一下。這樣也過了三十分鐘。

繼續,變化呼吸速率,回到變得更漫長的這種速度,再一次知道:自己的呼吸變漫長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。

再來,正常呼吸速度,這時候,感覺一下,正在呼吸的自己:這個人跟呼吸是一體的。

一樣五到十分鐘,還是正常速度,感覺一下:我正在感受著「呼吸的感覺」。

這樣都完成,算是初步。

還可以訓練注意呼吸變細、呼吸變輕,呼吸極細、極輕等。

每個段落的五到十分鐘,也只是大概,不需要定鬧鐘,不是上班開會做簡報,抓得很精準。

幾個步驟下來,也快要一個小時的訓練。

這是專注的訓練,可搭配看香頭(或佛像眉心輪一點)。

就是每天訓練,持之以恆,直到某天,忘了時間,忘了在呼吸的動作、感覺、速度,忘了呼吸。

就像「忘了」一文,什麼都忘了;也像「失憶」一文,一切都失憶了。

持續就有效果,這個效果會讓自己慢慢平靜安詳。

這樣做也是後面訓練的基石。

後面還有從呼吸引申的慈悲喜捨、無常無我、常樂我淨等。

要說,這樣是禪定,言之過早,可也是禪定訓練的禪坐墊。

這個禪坐墊很有意思。

從止到觀,從定到禪。

同時訓練。坐著、站著、躺著都可試試。

當年,根本上師是這樣教我開始的。

失憶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不記得哪天的夕陽…
********************

承上文「忘了」。

什麼都忘了,就是忘了。

記憶本來就是不可靠。

忘了之後,剩下什麼?

直觀。

這兩個字很勉強。

沒有思索要如何形容,就是直觀。

沒辦法解釋,無法形容。

就是這樣直觀。

沒有記憶,沒有頭腦。

讀過的書,失憶了。

很平靜或不平靜,無所謂。

生氣或哭泣,就生氣或哭泣。

從清醒跳出來的直觀。

佛祖、上帝、大梵,就是直觀。

沒腦袋可思考,沒記憶可喚起。

書本看過就好,何必思索,何必想起?

各種名詞、動詞、形容詞,盡皆失憶。

唯有直觀,近乎傻子。

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,不知道怎麼說。

勉強說之,直觀。

如果這兩個字也不通,那就「啊」。

好吧,就是個失憶中年,腦子有問題的傢伙。

啊。

不知道怎麼說。

忘了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面前的夕陽雲彩啊…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每次準備寫什麼,電腦打開,手指放在鍵盤上,就忘了。

忘了,還能寫什麼?

最終還是算了。

忘了,很好。

那我要寫什麼?

想了想,該說的師尊都寫了也說了,現代人與古代人不同,不是不識字,不是懵懂無知。

教育已經普及,不說外國文字,自己本國文字都看得懂。

大家還需要什麼?或者,還要看什麼?

問題在看得少嗎?還是如古德說的,說理的多,實行的少呢?

不敢說密法全然公開普及,至少,初灌、瓶灌頂、外法都已經廣傳。

真佛傳承的密法夠簡單明瞭了,所以,想了想,還是寫自己好了。

看倌們想知道怎麼修密法,各自問自個傳承的師父。

我呢,繼續修禪定,直到忘了。

禪定是什麼,忘了。

你是誰,忘了。

我是誰,忘了。

這是哪裡,忘了。

吃飯跟禪定有什麼不一樣?忘了。

喝水跟禪定有什麼不一樣?忘了。

睡覺跟禪定有什麼不一樣?忘了。

忘了大小便、洗澡跟禪定有什麼不一樣。

沒什麼分別,什麼都忘了。

就連忘了也忘了。

忘了「忘了」,也忘了。

事情來了,傻傻的做,忘了多算幾步。

不記得,不知道。

中年癡呆,五零後傻。

該怎麼辦就怎麼辦。

真的是,誰記得誰痛苦。

保持清醒

感謝師尊的加持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「山下紛亂比如麻,不如彈弦把歌唱」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在這個世界,看穿人心是很困難的。

就算能看透對面的人跟自己說話當下的念頭,也不是什麼愉快的事情。

在現代化民主國家,思想、念頭無罪,這是一種成熟的態度。

在沒有付諸行動的情況下,思想「犯」其實是「不犯」。

曾經跟某大菩薩轉世者說過,你的淨土就是你當老大,沒有人敢忤逆你,部屬的念頭想法,你一看就明白,根本都瞞不過你。可是,這是人間,人間有一個「人心隔肚皮」的現象,你對面的人說出來的話,很可能與他心裡是相反的。這個正在合十稱讚的人,可能就是剛才跟別人計畫將在背後捅你的那個。

還有一種人,跟他人結交,看起來推心置腹,一付兩人是私交甚篤的樣子,其實,真實情況只有這兩人知道。

假意無害的親近,跟這個人套交情,假意一起講某人八卦,甚至引導對某人的不滿,一起罵某人。結果,偷偷錄音錄影,最後這些就成了實錘的證據。

這社會就是這樣,沒辦法。

也是根本上師一再提醒,他自己不做,但是要眾弟子懂得保護自己。

我知道,有些修行有成的人,可以透過他人釋放在外的呼吸、口氣,甚至身體的姿態與氣息,還有眼神的光芒,來判斷出他人的內心是善意還是惡意,有沒有陷害或殺意。其實這個不需要修行也可以練成,市面上有很多書,來自有經驗的軍警情治人員,退休下來寫的內容,往往分享他們從事刑事偵查、案件審問,甚至監獄管理的時候的經驗。

修行是改變自己,也是增加自己的感知度,不管對內還是對外,都會變得比較敏銳。而上段寫到的特種訓練,也可以在科學化、系統化的教育訓練中,培養出類似的察言觀色能力,進而在任務中保護自己與同伴。

不過,這種能力也不是全然準確,要看自己先入為主的部分有多少,越少的人,可能效果越準確。不要預設「某人一定好或壞」的立場,一切開放,甚至專注在心輪的溝通,這時候得到的訊息,可能更準確一些。

只是,就算有這樣的訊息了,當事人能直接對那個人說:「我現在救了你,保住你不犯戒犯錯,保住你的戒體清淨,然後幾個月後,你會開始陷害我。」能這樣直白說出嗎?

不行,因爲思想本身無罪,同樣的,他還沒做的事情,一樣不能成為懲罰的理由。

「我不能因為這次救了你,幾個月之後,你會反師尊,甚至大力毀謗我,而我這次就不救你,這是我做不到的。」

上面這句引號內的句子,是我親耳親眼聽到根本上師在描述鄭某的事蹟,最後下的結論。

那時,根本上師說完,定睛看著我,「你覺得呢?」

「這就是人間。」我的回答,又補一句:「您看是淨土。」

師尊長吁口氣,點點頭。

其實,這種通達他人之心的清醒,如果這個人的心性不夠穩定,帶來的往往只有難過憂患,沒有什麼樂趣。

因為提早看穿世間的善惡真假,而沒有相當的修證境界,這個人很痛苦。

當別人表面對你笑呵呵的時候,實際是口蜜腹劍、笑裡藏刀,你知道嗎?什么時候被人捅了一刀,都完全不知道。更會充滿負面情緒,反而對自己的修行不利。

畢竟世間險惡,很可能在某人眼中充滿善意,甚至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至交好友,誰知道他為了名利,為了異性,在心裡面飽含歹意,策劃很多障礙、陷阱也說不定。

不過,把這種人當成磨刀石,可以幫助自己在修心上,獲得更好的成果,甚至也有機會讓心境回復圓滿。

遭人背叛、出賣,不是不要難過,而是清醒的看著自己的難過。

被人從後面捅了一刀,不是不要生氣憤怒,而是清醒的看著自己的傷口。

以前提過,祖師爺對於收到供養的反應,這種誰欠誰的思維修,是可以有所效果。但是,也是需要清醒著。

母親過世,可以悲傷、大哭、歇斯底里,都行,但是要清醒著。

清醒著、看著自己的悲傷、大哭、歇斯底里。情緒完畢,這樣就好。

同理,好友的背叛,同事的爭功諉過,男友女友的劈腿,莫名承擔他人抄襲的過錯等等,都可以有反應,想怎麼發洩情緒都好,不抒發會生病,抒發出來才是上途。

只是,請記得清醒的發洩情緒,清醒的看著自己大哭,清醒的看著歇斯底里的自己。然後呢?情緒會斷,因為清醒看著的緣故。

接下來就不必再有多的情緒,可以結束這段。

再來就回到原本的生活,該做什麼就做什麼。

繼續保持清醒。

過日子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希瓦與群、希瓦教派苦行者們的大遊行,上古時代曾經發生過,也因為他們整天混在一起,看起來很不稱頭,被認定是流民、乞丐、食人僧(不是吃人肉,而是撿拾死人祭品來吃),才有達刹不想把女兒薩蒂嫁給希瓦的緣起,最後引發薩蒂投火自盡、抗議生主父親打壓主神女婿的舉動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「人生猶似西山日,富貴終如草上霜。」這是一個15歲的孩子寫出來的詩句。這個孩子叫做李叔同,弱冠就看到人生的真相,我猜他決定多花幾十年的時間,印證他所知的這兩句詩。當印證得差不多,最後一個風度翩翩佳公子,選擇入山當了道士,而後再落髮為僧,入了佛教規矩最多、持戒最嚴格的「律宗」。

人生下來,就在不停的面對死亡、等待死亡,直到死亡到來,人生結束。

人,不一定會病,但一定會死。

印度神話中,梵天創造出的人類不會死,讓他很煩惱甚至生氣,他的怒火衝出他的天心,飛到世界上,就成了魯陀羅(Rudra),而後進化成希瓦(Shiva,又稱大天),接受梵天的委託,讓一切有生,都有死,有創造,都有破壞。然後再造一新世界、新的循環,讓世界重新開始。這是「人會死」的題外話。

回到正題,再大的富貴榮華,後繼無人、子孫不肖,金山銀山是富不過三代。

再多的財富,都有死亡的時候,所有人世間最了不起的成就,在死亡的時候,人去政息,油盡燈滅,即使五年十年還有人記得,百年千年後,可能連一個名字都沒有了。

能夠做到「徒留清白在人間」,就是很不錯的了。

在這種「人生必然此結果」的前提下,踏上這條「必死之路」時,有沒有什麼待完成的理想,至少讓眼前不空過。

這是我問自己的問題,也得到了答案,這一點也要感謝那些以為我背叛根本上師、跑來問東問西,拿著iPhone手機,打開錄音錄影功能,卻不敢正面來紀錄,而是放口袋錄,怕我知道的「檢查」。

我不知道是誰指使的,也不想知道。但是,看了半天,就是一個整修工程的工地,根本上師的金身依舊在主位。什麼都沒改變, 還是那個樣子。

我也只是過著自己的吃飯、喝水、睡覺、禪定的生活,時刻如此,每天如此,到壽終那日,也是如此。

為什麼這樣過日子?人啊,充滿著渴求、慾望,順己喜、逆己怒,討厭者在旁繞,喜悅者無法長久,這樣已經夠煩惱。

「徒留清白在人間」,這就很棒了。

還時不時出現一些外界團體的意見或要求、政府法律政策改變,讓人不能像古代進入寺院山林中,眼不見,心不煩。

以現在的環境來論,人生在世,最困難的是控制自己,特別是控制自己的慾望和情緒。世人皆想掌控別人,讓他人聽命於己,卻不知道掌控自己的身心,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。將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控制好,不踰矩,才可以對得起天、對的起地,對得起自己的良心,這種人自然是不會「忘恩負義」。

當上一段的前提都在,想抓到「忘恩負義」的辮子,就像是夢,做夢的人從自己的慾望、情緒出發,鋪設在對方身上的網,卻無處下手。因為根本沒有什麼事,「莫須有」三個字也只能用在岳飛,以後只會成為笑柄。

「徒留清白在人間」,如此而已。

看清自己已經很難,看懂別人更難。只有看清楚自己的人,才明白自己修行的水準。一個無法看清自己水準的修行者,水準永遠只會是那樣一個檔次。

因為這個世上什麼最難懂?什麼最難量測?

都是人心、人性等等的人的念頭。

人心隔肚皮,不能探知腦中所想,只能才言行舉止去觀察,從這個人的表情和眼神來觀察。

但是那樣又能如何呢?還是管好自己,多要求自己,好好的過著吃飯、喝水、睡覺,以及修行的每一分、每一秒。

別人的富貴榮華、名利地位,就別在惦念了,修行的第一課就是「降低自己的慾望啊!」

(修行還有第零課,就是「承認自己是有慾望的人。」)

(這兩課都做不到,怎麼能做到「徒留清白在人間」呢?)

(以後來寫一些「那羅延」的故事好了,蠻有趣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