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修的感慨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供佛的花束…
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幾年常常有人來找我談進修的問題,精確點講,就是要不要念碩士、博士。

我能提供的,就是過去許多年的個人心得,一種分享,可聽可不聽,未必適合誰,就是自己的感慨而已。

扣除掉不同領域的差異,我比較關心的是,有沒有那麼愛讀書。

碩士不必多說,二到四年而已,人生一個停靠站,過客而已。

博士不一樣,少說五年,多則七年、十年,人生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投入在同一件事情上嗎?

不愛讀書,別說博士,碩士都可不必,除非,工作晉升絕對要這張文憑,被迫,不得不。

喜歡讀書之後,才是為什麼要讀學位?自己讀不行嗎?自己充實學問不行嗎?

很多人想到正式學習體制裡面,進行有系統的學習,實際情況其實未必。

在目前的正式教育體系中,還是有如一塊塊拼圖一樣的內容,如果是前後銜接的課程,還可窺見關聯。

如果不是前後銜接呢?依舊是片段。

當老師的人未必有精力去解釋跨主題的關聯,也未必有興趣去說。

甚至,不一定摸得透。

一門學問要精通,以至於觸類旁通,跨到別的主題學問,那都是需要無比巨大的投入。

老師投入了那麼多年,年過半百的人生閱歷經驗,說了半天,剛滿十八歲的孩子,少了什麼就是不會懂。

以前我的老師也是這樣告訴我,那不是天資問題,不是努力問題,人生就差很多歲月的沉澱了。

那是人生啊!

就像服務業領域,跟學生說了再多服務業的實際狀況,學期結束就忘了。

他們什麼時候會再想起來老師說的話?說不定一輩子都不會想起,可是,他們遇到了服務現場問題時,一定有所感觸。

只是這種感觸不一定來自老師,比較直接來自顧客與主管、同事的推動。

回到讀書這回事,本來就與求取學位是不一樣的,學問的增長也不一定需要學位。

喜歡讀書就去讀,在學校正式學習以外,自己仍然要努力找出讀書的方向,不能依賴學校或指導教授。

在這樣的基礎上,再來想想,要不要耗用五到十年去讀一個博士,然後,畢業後還不一定找得到大學助理教授的工作(也不一定找到助理研究員的職缺)。

多一個學位的頭銜「博士」,多一個可能是兼任「助理教授」的證書,但是,也很有可能一場空。

曾經有人統計過,2018年博士班的折損率大概是百分之21(不是精確數字),我自己當年經驗,開學第一個月從六個變成四個,等到我第七年畢業的時候,只有三個人。

我自己差點前功盡棄。

人生最青春飛揚的時間,都在皓首窮經。等到頭髮都白了,小孩莫名其妙地念高中、大學了,自己還不一定拿到博士學位。

把這些可能的挫敗都想清楚,把各種壓力都想妥當,考慮很多博士生在唸書過程罹患各種身心症、病變,種種別人發生過的事情。

如果都能接受,那就試試看。

還要時時刻刻保持彈性,可以隨時調整,而且就算半途放棄也不後悔。

確定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當主宰,一定要嘗試看看,那就去吧!

進修本來就是自己的事,一輩子的事。

讀書也是個人興趣嗜好,每天都要做的事。

這樣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