續 進修的感慨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圖片來自網路,最美的凱拉許…
當年我從學校拿到博士學位證書,關在自己的車上,整整失控、嚎啕大哭了兩個小時以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看完前一篇屬於我的感慨,有沒有別人的感慨,可以參考呢?

還真有,最近書壇出了一本書,叫做「去你的博士學位」,作者就是遭遇許多大風大浪之後,選擇退出這個看不到終點的進修之路。

我買了,看完了,頗有觸動之處。

第一瞬間湧上的,就是失控大哭的那兩小時…

我不是說這本書的所有觀點完全正確,但是這本書的內容是我所知、所見、所聽聞的各種博士生求生記,最離奇痛苦的故事。

每個博士生不見得都遇到類似的情境,但或多或少可以從作者的經歷中,看到某一些與自己相仿的事蹟。

這本書的故事沒有教授和研究生誰對誰錯的問題,就是從博士生角度所感受到的種種往事的紀錄。

再次強調,沒有誰對誰錯,就是一種求學階段的情境。

作者願意分享,也是功德一件,可以讓有心從事相關學涯的人,預先模擬可能狀況。

每個博士生都有機會遇到其中某個或某些情境,想走此途,請務必注意心理準備。

這本書的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:
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36210?sloc=main

讀墨ReadMoo書店連結:

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247261000101

有實體書與電子書,大家各取所需。

教授有教授的想法,博士生有博士生的需求。兩者之間的權力不對稱,學生想得到學位,非得追著教授跑不可,而教授沒有義務一定要通過學位給學生。

從這樣的供給需求關係來看,雙方本來就是權利義務不對等。

想讓老師點頭簽字,姿態自然要放低一點。可以從指導教授身上學到的地方太多,學問只是其一,還有做人處事,以及其他。

何況學問千百萬種主題,到了博士階段,每一個議題都是「小題大作」,研究主題細分化的結果,往往指導教授只會其中一種主題,稍微差異一點,有的連papers都是不同的,也從來沒涉獵過。

博士生想做的主題,未必與指導教授相合。不相合,就比較棘手。

博士生才有這樣的師徒落差情況,碩士生不可能。

教授有自己升等的壓力,當然多很多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,學生不是教授的人生。

更何況,有的教授收博士生,希望博士生多多發表,教授可以掛名,以後從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、副教授升等正教授。

為什麼要這樣升等?最直接就是失業問題。許多學校有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的「七年條款」,七年一到,沒能升等,那就不續聘了。

副教授升等正教授,更是直接成為生涯頂峰,日後當院長、教務長、校長等,都有機會,還可以成為特聘或講座教授,那樣從教育部、國科會得到的資源更是不得了。

學生透過一篇篇的發表,組合成一本的有核心主題的學位論文,需要老師肯定具有學術水準,而在論文審定書上面簽字。

老師需要學生一天天的幫忙做事情,教學助理、研究助理、國科會計畫報帳等等,太多瑣事需要研究生來做。

有的工作可以領工讀金,有的純義務幫忙老師,有的更…

師生就是師徒,互動太多了,寫不完。

學生常抱怨老師不體諒,自己都在忙老師的事情,哪有時間做自己的研究?可是,這就是現實,沒什麼好抱怨的。

自己一定要想辦法抽出時間精力,去鑽研自己要做的研究主題。

大學生、碩士研究生都遇不到的事情,博士研究生不一樣。

不能把碩士研究生的經驗套用在博士研究生的生涯。

兩年是很短暫的,七年就多了很多變數。

許多變數在考慮唸博士班之前,應該就想清楚七八成了。(當年沒人告訴我,我也沒想清楚,就是不斷逼迫自己走這條路)

當然,現在有了這本「去你的博士學位」,想念博士的人更有依據,好好的看,這樣的經歷你能接受,恭喜你,已然接近百毒不侵,進入以後,不會因落差產生痛苦,也許,拿到學位指日可待。

其實進修學位這種事,最令人憂心的,是沒弄清楚,一頭熱、一窩蜂地闖入,別人念了,我也要念。

沒有經過詳盡的分析,其中的利弊得失,不管做什麼事情,都是危險的。

進修博士更是如此。

碩士頂多損失兩年。

博士啊,那可是人生最精華的七年…

甚至,重度憂鬱症、恐慌症的五年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