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整修紀錄之3:濕氣啊…

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
感謝大家的護持
照片是拿掉一樓紅地毯後的「底部」,中間有不少深色痕跡,那就是溼氣…
********************

原本一樓壇城前面的紅地毯拿掉了,工班進場打掉了這個區域的地磚,相關建材廢棄物處理到外面,我們開始討論下一步。

要不要把這層厚厚的底部水泥層全部打掉呢?這是一開始開會討論的步驟,如果這一層估計十公分的水泥層不堪使用,必須全部打掉,整個工期會拖更久,甚至一個區域要做四個月,兩個區域就施作八個月。

馮師兄請工班打一個洞,直透RC層,這一段十公分以上的洞,他說看到了很多,也確定了這一層水泥層不用打掉,可以繼續使用。

不過,我們都注意到了,似乎過於潮濕。

這個潮濕問題由來已久。

上圖是其中一塊有明顯潮溼痕跡的地方,我們檢視的時候,遇到五月份的梅雨,那種連續下好幾天的雨水,濕氣是必然的,只是這是短暫現象還是真的有地下水脈?

水,到底哪來的?

大願學會的旁邊是高速公路與三爺公溪。很久很久以前,沒有高速公路的時候,這裡是溪流氾濫區,每年雨季颱風季都會溪水暴漲,淹沒兩岸,當然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。

而後,溪流改道更偏東一些,又偏東一些,這裡受到溪水氾濫的沖積,累積一層可以種植農作物的肥沃泥土,這個區域「虎尾寮」又是平地,就變成了沿著坡度、由西向東到三爺公溪開墾的農作稻田區。

再後來,高速公路興建,三爺公溪兩岸建起堤防,經常性的氾濫沒了,剩下宣洩不掉的超大雨量才有的積淹水,對於種植水稻的稻田來說,這沒什麼,於是這個區域越靠近高速公路、三爺公溪的平地,就在地下累積更多的地下水。

即使政府重劃後,本來的土地切割成四方形,土壤還是那些沒變。

本來就是富含水分的土壤,加上這幾天持續降雨,我們決定等一等,看看這些水痕會不會由底向上出來,慢慢消失,還是,不增不減?

幸好,在我們檢視、討論的時候,馮師兄發現水份減少了,那種潮濕的痕跡,數量逐漸減少,範圍逐漸變小,一段時間後,更是明顯。

大家都鬆了一口氣。

我們討論過建築工法,這些水氣應該是雨季帶來的,我們旁邊都是素地,雨水很自然從牆壁滑落,然後逐漸滲透到地下,才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底下向上發散。

觀察幾天後,更是證實這個假設。

最後決定,保留這層水泥層,多加一個步驟,請去年幫我們做防水工程的公司來看,這個區域要怎麼做防水工程。

我們希望打底打厚實一些,因為日後上面還要鋪設耐磨地板,使用年限更久遠。防水公司來看過,建議除了內部要做,外牆也要做。

這又是下一段的故事了…
(這段過程中,馮師兄與我有相仿的經歷,我的媽媽過世了,我們都同時經歷公私兩忙的過程)